close
9/11庵野秀明來台座談會問答記錄

錄音/整理:wolfenstein


Part.1 ラヴ&ポップ

問:我想問導演攝影與剪接的問題。這部影片裡面有很多鏡頭不曉得是用什麼方式拍攝的,而且畫面銜接的部分又十分快速,讓人不太適應。是否導演在作這些的時候有什麼構想?

庵:這部影片是用數位相機拍攝的。一般電影用的35mm膠捲,佔的空間大而且貴,又有一次只能拍11分鐘的限制。數位相機則沒有上述缺點,所以能掌握更多的角度,有更多的拍攝可能性。

問:導演導了“EVA”、“ラヴ&ポップ”還有後來的“彼氏彼女”。我想請問導演這樣一路下來導演手法有何變化,最大的進步在哪裡?

庵:ㄟ.... *苦惱* 在導“EVA”之前我有四年沒有作任何事,就是想著製作“EVA”而已。“EVA”是把我當時想作的全部作出來了。之後為了嘗試從未有過的實寫映畫(live action),拍攝了“ラヴ&ポップ”。然後又覺得動畫方面有些尚未作到的,因此拍了“彼氏彼女”。可以說就像是要把自己所想所懂的全部用完一般。

問:請問導演是否有打算拍攝日本或其它地方的歷史性故事?

庵:沒有。

問:在導演最近拍攝的影片中,我們可以看到很多類似的鏡頭,如:內心戲、漂浮在水面的女孩等等。導演是否希望將這些用在每一部作品中,藉此完成所謂的“庵野風格”?

庵:我覺得影片中,“畫面”是最重要的。如何能讓觀眾舒暢地觀賞這些畫面,是我一直在思考的。所謂的風格應該是因此而生的吧?

問:請問導演在拍完這部電影之後,與拍完前有什麼差別?有沒有什麼沒有作到的地方?

庵:在拍這部片之前,我對實寫映畫可說沒什麼了解,拍完之後似乎是比較了解了。不過這部片是用數位攝影機去拍的,下部片子是用35mm膠捲來拍攝的正規電影,已經完成了。

問: *日文* 不論是“ラヴ&ポップ”、“EVA”、“彼氏彼女”,甚至更早以前的“トップをねらえ!”都是很棒的影片。未來導演可有新的拍片計劃?然後,請問“ラヴ&ポップ”裡的玩偶為何要打上馬賽克?最後請問可以簽名嗎?

庵:首先很感謝你的支持。關於馬賽克的問題,這部片子的原作小說裡,那隻玩偶是迪士尼遊樂園的角色,為了避免版權的問題,所以打上馬賽克。關於新作的問題,十二月時東京將會上映我最新的實寫映畫“シジジツ”(式日),名導演岩井俊二將會擔任主角。

問:導演剛剛說在片中希望呈現舒服的畫面,但是這部片的剪接畫面銜接十分快速,讓人無法適應。能不能請導演解釋一下其用意?

庵:支撐影片的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是“刺激”。為了吸引觀眾繼續觀賞下去不要睡著,這種剪接方式,是帶來刺激的方式之一。反過來說,不斷地接受刺激的話,觀眾一樣會感到疲乏厭煩。所以如何拿捏分寸,使得觀眾不要想睡,是件難事。

問:這部電影裡面,有很多有如在偷窺的鏡頭。請問導演是以這種窺視的心情去拍攝女子高校生的故事嗎?

庵:一般而言電影有兩種鏡頭:從劇中人物看出去的主觀鏡頭,與從觀眾看出去的客觀鏡頭。完全的客觀鏡頭,是讓人感到自己完全沒有身在其中的。而這種偷窺般的鏡頭,會讓人感覺到雖然不在那裡,但是卻能感到攝影機視線的存在。我希望表現出這樣的感覺。

問: *日文* 這部影片的最後,那個巨大的冰箱是代表什麼意義呢?我完全不了解。冒昧請導演解釋一下。拜託了。

庵:最後的場景並不是現實的世界,而是夢中的景象。口白裡有提到女主角將一個大冰箱打開,裡面有凍結的狗等等的情境。我覺得冰箱的影像是表現女主角到了影片的結尾,仍然身處在一個狹隘的情境中,並沒有改變什麼。

問:影片中提到友情、金錢、甚至我們的愛都不是永恆的。我想請問導演什麼是永恆?

庵:我們自己的生命都是一個被切割出來的時間不是嗎?人類要是能活到一百多歲就已經很了不起了,自我的存在也並非永恆。所謂永恆只能存在於觀念裡,出了腦袋就不存在。就連宇宙都有終結的一天,所以永恆只能存在於腦袋裡。

問:導演用了像是金額計算表、倒數計時等等有如綜藝節目裡玩遊戲的表現,不知導演是否是想表現出“遊戲人生”的態度?還有最後女主角在房間裡掏出背包裡的東西,然後這些東西與她一同在空中旋轉,好像她被這些物質所包圍捲入。不知道導演對日本女子高中生對物質的態度有什麼看法?

庵:嗯....是有一些如面對物質文明之類的東西啦,不過該怎麼說呢?....可能有種很“輕”的感覺在裡面。數位攝影機本來就是很輕的東西,用它來拍攝,很容易帶給人家這種感覺吧?


Part.2 THE END OF EVANGELION

庵:感謝各位百忙之中抽空前來觀賞,我是導演庵野秀明,請多指教。

問:請問導演在導演動畫和導演實寫電影時,是如何掌握到自己所要的感覺?

庵:動畫是將現實沒有的東西,自腦袋裡表現出來﹔實寫電影則是將現實出現的東西,利用攝影機將它切割出來,這是兩者很大的不同點。

問:原來TV版的結局是比較平和的、回歸現實的方式,為什麼電影版要用如此強烈的、甚至是大屠殺之類的方式來作結尾呢?

庵: *苦惱* ....電影有比TV更面對觀眾的性質吧?....我也不知道該怎麼解釋好。 *笑*

問:我想請問導演當初在構思故事的時候,為什麼會有碇真嗣這個角色?另外,導演是否有打算藉著一部機器人的動畫,提出對人類身處在科技高度複雜化世界的一種反思?

庵:會有真嗣這個主角的原因是因為當時的動畫主角大部分都是些熱血、充滿希望的角色。所以我想創造出不一樣的、更真實的主角出來。關於動畫呢,我是希望藉此表現出現今日本社會許多曖昧不明的事與物,而巨大機器人也是表現的方法之一。

問:請問導演在構思整個故事時,有沒有過心理上的低潮?如果有的話是因為什麼?

庵:TV版剛結束的時候,我憂鬱了好一陣子,有半年沒有再碰這個系列。可以說是一種反動的力量。

問:現在台灣的動畫界幾近荒蕪。能不能請導演提出看法或是分享經驗,說明有志從事動畫工作的人,在面對物資缺乏的情形下應該抱持怎麼樣的態度?

庵:我對台灣的動畫界並不了解所以不予置評,但是在這裡也是有自己優秀的地方吧?所以也不需要一直模仿日本的。只要對自己的文化擁有熱情的話,動畫也就是表現的一種方式。只要心中記得自己喜歡的東西,自由的去創作不也很不錯嗎?

問:請問導演,影片的結局是你認為人類未來會面臨的狀況,還是你自己所希望的未來呢?另外,你常常在影片中穿插一些人物或是動物,其用意何在?

庵:“EVA”的結局並非是願望或是什麼,就是單純覺得“這樣不也不錯嗎?”而已。動物之類的話,我只是覺得應該存在就讓牠出現了,如此而已。

問:根據24話LD的追加畫面,以及劇場版中零與碇源堂的融合畫面,是否可以證明源堂的身體中有融入亞當的細胞?第二個問題是,導演之前導的“海底兩萬里”,與這次的創作有沒有相牽連的關係?還有一個比較無聊的問題:導演曾在訪談中說過,真嗣和美里兩個角色的名字,是來自於以前的同學。請問真嗣這個名字是否來自於導演的工作夥伴"木通"口真嗣呢?

庵:零不是亞當,那個不是亞當,是別人。關於名字呢,真嗣是我朋友的名字,美里則是來自一部漫畫的女主角。製作群裡的確有一位叫"木通"口真嗣的,不過和那位朋友不是同一人。

問:這部作品在日本引起相當兩極化的爭議,而且都爭議指向庵野導演這裡。不知道導演對這件事的看法如何?

庵:如果爭議的觀點集中在某一邊的話反而不太好。當然,最讓人感到寂寞的就是採取無視的態度。像現在出現兩極化的看法我認為是最好的了。

問:這部作品在美國也有推出,請問一下西方人與東方人對這部作品的看法有沒有什麼不同?另一個問題是,導演的許多作品都會觸及到人類的孤獨這樣的問題。這是否是導演某一時期的感受?這種感受有沒有造成什麼困擾之類的?

庵:在日本,綾波零是所有人物裡人氣第一名的角色﹔但在美國,則是美里與明日香拔得頭籌,像綾波零這樣溫順的角色反而不受歡迎。這真的是國情不同,喜歡的角色也不一樣。孤獨的話....我隨時隨地都感覺很孤獨啊! *笑* 每個人類本身就是孤獨的個體,為了將孤獨的自我忘掉,才會去作各種各種的事不是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olfenste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