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不論任何書,只要在一般書店賣,絕大多數購買者只會看個一兩遍,真正會把它珍藏起來一看再看的死忠讀者必定少之又少。在日本,由於有各種大大小小制度完整的二手書店,許多書即使絕版,也很容易在那裡找到。只想淺嘗略看的人不介意賣掉換點小錢回來,珍藏家或搜集狂也樂於以比全新書籍便宜的價格購入,各取所需。若是到了連二手書店都找不到的品切狀態,如今也有網站供人連署要求出版社復刊,甚至也有數位處理,只訂一本也可以印的專單服務。

在台灣,書要是絕版了,就會開始在書店裡不知不覺銷聲匿跡。也許過了半年一年兩年,會在大家都遺忘它時,大量出現在賤價書店或二手書店(雖然書是全新的)。在好一陣子折騰翻滾(真的是翻來滾去,因為賤價書店常開沒兩下就倒店,書又被捆一稛「滾」進貨車運到別店)之後終於盡數售出,從此這本書只留存在出版目錄中、存在於圖書館哩,或讀者的記憶裡....而那些售出而只看了一兩遍的書呢?有一小部份會流入只有鄰居老客才知道的老爺爺舊書店,剩下的沒人知道會到哪去。小說的話,也許在朋友輾轉出借下不知花落誰家;漫畫的話,大概在小孩與父母的鬥爭間慘遭五馬分屍了吧。

在這裡根據記憶選列的台灣漫畫絕版十書,有些曾經再版過,有些則早就不見蹤影。其中那些沒能入手的,這些年來只存在於記憶中(所以有錯請不吝指正)。若是偶爾在滿是日本新漫的書店架前想起它們來,竟會像阿保美代筆下的負心郎見著楓紅,內心一陣抽痛....


阿推--久命人

如果一定要抬出一個無法被日本歐美漫畫歸類的「台式」漫畫的話,我會把阿推推出來當代表。沒有任何國家的漫畫會像阿推在畫面上加入這麼多複雜卻又無關劇情的細節,它們有時是注釋過當(甚至不當)的文字,有時是一些聯想再聯想的思路具象化。這些小東西干擾了故事行進的流暢性,反而讓人願意停下來欣賞細察整個畫面(我就喜歡翻找他到底加了些什麼)。漫畫的畫,並不一定要是被故事牽著走的工具。從這來說,阿推看似搞笑的風格,背後竟也有它藝術性的意義。

阿推近年還一直有在出書(不過多是介紹流行文化的文稿),舊作也曾改版再發行過。如果只能挑一本的話,我會希望《久命人》能夠再拿出來賣。這本長篇除了有大概是阿推作品中密度最高的畫面細節外,它的故事也將「人神相爭/人與命運的對抗」這麼希臘悲劇式的主題處理得十分破格脫線,趣味橫生。


傑利小子--黑白俱樂部

同樣愛在畫面上加小細節,阿推比較隨性不羈,傑利則比較節制理性,畫面也冷靜寫實多。這本他在當兵時期完稿的《黑白俱樂部》,亦由他自己擔任美術設計,故整本書有相當個人化的精緻美術感。雖然每篇都是幾頁的短篇,但是富有親切感的生活體驗(你可以清楚看到當年的台北街頭)和設計獨特的畫面構成,叫人百看不厭。雖然只有一般漫畫的一半頁數,用心程度卻是四倍以上。


敖幼祥--烏龍院相關系列

去年,彩色版烏龍院第一集終於重新修訂改版,推出所謂"二十年典藏紀念版"。見著書就像見到兒時玩伴,十分令人高興。但烏龍院畢竟不只這一本,還有十幾本的彩色版(有四格有短篇)和五十幾本的黑白版(大長篇,是正經的武俠故事,可視為彩色版的平行世界),以及世界觀相通的《快樂營》與《黑檸檬》。自《皮皮》以來,敖幼祥就十分擅長創造出行為獨特個性鮮明的角色,讓他們彼此交錯產生趣事。這些角色在紀念版烏龍院前面人物介紹可看得端倪。不過,才這麼一小格人物介紹,哪能望梅止渴?還是趕快讓他們的豐功偉業重新現世吧!


麥仁杰--天才超人頑皮鬼

麥大叔不知道是不是台灣連載過最多雜誌的漫畫家?非版權時代的<歡樂>與<星期>自不用說,版權時代有國人連載的青少年漫畫雜誌也待過大半。不知道是不是因為這樣,未完結的作品似乎也特別多。長篇連載完結的,只有99年的《花木蘭》,與92年這部《天才超人頑皮鬼》。這部作品沒有什麼重大的寓意,只有暢快的搞笑和冒險(以及"殺未死",十年前哩哈),娛樂性竊以為不輸鳥山明的《怪博士與機器娃娃》。


曾正忠--出全集吧!

版權時代後才看台灣漫畫的人,可能不知道曾正忠的厲害。在<歡樂>時期,他就電得連阿推和傑利也咋舌不已。論多樣性、論作畫功力、論劇情、論流暢性與張力,就算擺到日本去也是頂尖的。同時他也是與近代台灣文學走得最近的漫畫家,曾改編過張系國的《銅像城》、汪笨湖的《陰間響馬》、與朱天文的《尼羅河女兒》(也就是侯孝賢同名電影的原作),並與現第二屆皇冠小說獎冠軍得主張國立合作《變化球》....。不幸他現在改開玩具槍專門店,已完全淡出漫畫界了,這種落差十分令漫迷唏噓。不管要說成就或說歷史價值,都值得把他的作品拿出來重新發行。


鄭問--阿鼻劍

即使被稱為「國寶」的鄭問,在《東周英雄傳》之前的作品一樣全數絕版。這部作品因為有與人合作,人物刻劃比較細膩,我覺得比起後來把角色處理得像單一元素的《深邃美麗的亞細亞》、《萬歲》等長篇好多了。(雖然這種處理法在他的短篇中到顯得很有力。)另外,他的獨門水墨技法也是從這部作品開始慢慢實驗出來的。


陳弘耀--一刀傳

由於台灣漫畫雜誌的高度不穩定,漫畫家們不論評價好壞,能發表的作品都很有限,能出書的又更少。陳弘耀應是其中的著名例子之一--晉身知名漫畫家的他,成書作品只有一冊(舊版,新版拆成兩冊)不到半部的未完《一刀傳》。

為何光靠一冊未完的作品,可以讓人稱道至今呢?我想除了(必然的)成熟秀逸的繪畫分鏡外,也由於其古今交錯的雙主線故事所造成的趣味,古今兩位陳一刀在完全未知的狀態下開始了冒險,構成強烈的張力與懸疑性吧。結果,這一懸就懸了十年....


利志達(香港)--刺秦

前面兩部漫畫都是武俠題材,無三不成禮,再送一部來。這部作品讓我知道「原來香港並不是只有所謂"港漫"風格而已啊!」(現在就很清楚了,我們還有陳某....)這部作品的一大特色在於動作場面。同樣甚少使用速度線來製造動感,鄭問的畫面常因此給人動作薄弱之感,但這部作品在分鏡、場景與姿勢設計上都十分下功夫,讓動作顯得緊湊且具壓迫感。書後並選刊本作的大量原始廢稿,都是完成度相當高但作者並不滿意的。這樣為追求畫面表現不遺餘力的精神值得學習。


TT麻亞--8DAYS

台灣同人界極負盛名的老大姐(也是咎井淳的大姐)TT麻亞(現筆名十樂侍)的唯一商業單行本。當時在<神奇地帶>連載(後轉<勁王KO>)時就很受歡迎。其四格人物之美形、笑點之犀利惡狠不是八零年代那些只求逗趣詼諧的四格作家能比的。雖然部分篇章有抄襲之嫌(這在華人四格界滿常見的,早期的敖幼祥和《老夫子》都幹過),仍不影響其魅力。單行本最後加畫的短篇更是嘔(噁?)心瀝血之作,第一次看到時,與友人笑得在地上滾來滾去。可惜如今世遷時移,這本書也已經銷聲匿跡遍尋不着了。


袁建滔(香港)--新漫畫語言

最後這本不是漫畫,而是從分鏡、畫面構成上去分析漫畫表現手法的論書。這種分析理論不要說華文圈沒有,連日本也不見有專書討論。(不過在許多漫畫教學書中會零星提及。)或許因為如此,這本書在台出版後,沒有引起任何反應,就這樣默默地消失了。

十年後,作者袁建滔創作了香港首部賣座動畫《麥兜故事》....


後語


上面列舉的十本書,多是88年到92年出版。它們不少曾是當時的知名作品,也有獲得商業上的成功。但在短短十多年間,它們就從市面上完全消失,彷彿不曾存在過。

上個月,分別有兩本本土漫畫專門誌創刊,一本是<龍少年>復刊號,另一本是<GO夠漫畫創意誌>。這兩本雜誌的創刊,意圖宣告台灣漫畫界復興。但除了「漫畫家又有工作可作了」這種產業式的復興外,我們還需要一種「讓好漫畫能夠不斷流通」的汰選保存機制。否則我們將再一次落入惡性循環中,十年後還會需要再"復興"一次,如果那時台灣漫畫家沒全部消失的話。

原載於〈逗.貓.棒 同人創作報〉第32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olfenste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