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寫些嚴肅硬梆梆的東西,真是不好意思。只是當對動漫畫看得越嚴重、了解得越多,就會覺得有些東西實在沒辦法輕鬆地去談。

關於國產漫畫,常見到談漫畫家們如何如何,比較少出版方面的討論。這大抵是因為出版與創作本身並無明確關聯,討論不易吧。但是出版是作品的發表管道、漫畫家的收入管理介面,可以說沒有出版,就沒有現在的漫畫界。如此密切的重要性,關心創作的人應該要有點基本的認識。所以這次要嘗試對漫畫出版現況作一個縱覽,會用到一些數學,放心,不難的。

出版社

創立年代

初期出版品

講談社

1909

文藝書籍

小學館

1922

小學生雜誌

集英社

1926

小學館的分支 小學生雜誌, 文藝書籍

角川出版

1954

文藝書籍

東立

1971

盜版漫畫

大然

1976

盜版漫畫

尖端

1982

盜版雜誌書籍

長鴻

1991

盜版漫畫




首先看看台灣和日本主要出版社的資歷。(資料來源:各出版社首頁)可以發現日本的出版社都比台灣早成立,而且漫畫出版都是從文藝書籍或兒童雜誌分出來的支部。前者的話,日本是日式漫畫發源國,發展得早是理所當然。但是後者對兩邊的漫畫界生態卻有關鍵性的影響。

日本的漫畫出版既然是從一般出版分支出來的,其人員必定會帶入一般書籍的出版經驗,了解吸收、培養創作人才的必要性。但是台灣的主要漫畫出版社幾乎都是盜版出身,這些出版社缺乏面對、培養作家的經驗,而習於看到好的就拿來賣、拿來的都很好賣,毫無創意資本的經營方式。即使進入版權時代,版權費比起需要花費長時間大量資本的本土作家培育來說,仍算極度便宜的。

在這種情形下,出版社專注於靠引進日本漫畫賺錢,國產漫畫部分就成為「設之不賺,棄之麻煩」的雞肋單位。有賺到錢是應該的,沒賺到錢,出版社不懂也沒意願去改進,反正就算沒有他們還是經營得下去。所以,雖然在盜版時代仍有新人獎比賽和知名本土作家,但進入版權時代,出版成本漸漸吃重時,一、兩年不見成效,經營又不得其法的本土部門,當然就一點一點被削去了。出版社太習慣每部漫畫都有相當程度以上的利潤進帳,殊不知這表面上的利潤,只是由於他們不須負擔日本方面長期負擔的創意成本而已。

創意成本在哪裡?我們可以看看他們的雜誌出版情況。以下的數據出自漫畫〈錢〉鈴木みそ著,エンターブレイン出版,2003) ,這是本以社會知識為主題的故事漫畫,顧名思義是在介紹社會各領域的金錢問題。這裡只能節選它的數據部分,如果對劇情有興趣的話,還是去找找看吧。

發行一本普通的,定價500日圓共500頁的日本漫畫月刊要花多少錢呢?我們一項一項來看。印刷、裝訂、運送等等費用合稱印刷費,約130萬日圓;紙張原料費130萬;編輯的薪資、出版人員等共100萬;編輯與漫畫家磋商的用餐車馬費等共100萬,這樣就460萬日圓了。

創作者最關心的:漫畫稿費是多少呢?這與漫畫的類型、漫畫家的資歷、人氣都有關。最少的如色情漫畫一頁是5千日圓(約為1500台幣),老牌漫畫家則有到10萬、20萬的可能,差距十分大,所以各雜誌的負擔費用也不一。本書估的每頁平均值是少至2萬,多至5萬。如果是500頁的雜誌,稿費總值是在一千萬到二千五百萬日圓之間。所以還沒有發行,出版社就要承擔一千五百萬到三千萬日圓的成本。發行的總收入還要和書店、便利商店等流通管道分攤,出版社只拿六成。

這樣七折八扣,到底要賣多少冊才能夠回本呢?從上面的數據去算的話,從3萬多冊到8萬冊都有可能。本書以自己連載的雜誌為例,大約是4萬5千冊。這是必須"實售"的數量,別忘記,雜誌印出來,絕對不可能每一本都賣得掉的。一旦過期,書店就會把剩餘的貨退回。一般的退書率大約五到六成,要賣到4萬5千冊,必須印出近10萬冊來。但是,為了賣4萬5千冊,要印出5萬5千冊沒人看過直接被銷毀的雜誌,沒人會幹這種事。況且,印越多本,不代表賣出去的數量就會變多。事實上,本書中表示,賣出2萬冊就是挺"理想"的數字了。

我自己看到這裡,真的是不寒而慄。原來日本一般漫畫雜誌,完全是虧本生意,不可能回本的!(當然,像少年Jump可以賣到400萬冊,但那是頂級中的頂級,不可與之比擬的。)

但是,日本仍然漫畫出版社林立,他們是靠什麼得以不倒的呢?原來,就是靠單行本的發行。舉例來說,定價620日圓(剛好就是這本〈錢〉的定價)、一刷一萬五千本的單行本,印刷費、紙原料費共150萬;裝訂10萬;作家版稅為印刷總值的一成,約90萬,人事費與通路費約80萬,共330萬日圓,平均一冊成本才220日圓而已。總共只要實售9千冊就能夠還本,再來的增刷營收,可以全部拿來填補雜誌的每期虧損。

但這也不是說賺就賺得到的。單行本一集需要近200頁的稿子,但月刊一本不過4、5百頁,就算每期所有稿件都出單行本,一年也不過約出24集而已。如果如前所述,雜誌每期賣出2萬冊的話,要填補其虧損一年大約要賣80萬冊單行本,平均一集單行本要賣出3萬多本。所幸,單行本是單一作品或同一作家的作品集結,喜歡作家作品的讀者會比雜誌更有意願去購買。剩下的,就是看作品本身的魅力,夠不夠還本的程度了。

那為何不直接出單行本就好,還要每個月虧這麼多錢出雜誌呢?除了歷史因素外,我想至少有四個好處:

1. 廣告作用:很少有人會每期雜誌都必定會買,但不少人會隔一陣子就買本雜誌,來看看最近有什麼好看的連載。也有許多人是為了喜歡的作品而買雜誌,他也有順便翻看其他作品的可能。
2. 人氣調查:透過雜誌的回函,出版社可以知道各作品的人氣程度,以便作為出單行本時的策略指標,或者讓不受歡迎的作品盡速下檔。
3. 作家生計:雜誌給的稿費,讓作家連載時不論有沒有人氣,都有起碼的生計收益,使他能專心投注在作品上面。
4. 發掘新人:新人的能力,除了編輯的鑑定外,還是要先受到讀者的認可。但新人不可能直接做單行本,要讓讀者看見他們的入選短篇,還是要透過雜誌。

特別是後面兩點,可以說就是漫畫界的品質與創意來源。

但是台灣的漫畫出版社跳過了這些,直接拿日本培養好的東西來賣,而且其精選程度可能遠超過你的想像。

台灣出版了多少種日本漫畫?我們也可以來粗估一下。這幾年台灣的漫畫出版量大約是每個月三百多本,前陣子大然倒閉後變成不到兩百本。(數據來源:根據ComicHouse - 漫畫雜貨鋪每月各出版社的發行預告統計)我們假設之前趨勢不變,倒推至版權時代開始,也就是大約十一年前,總發行量是多少呢?

300×12×11=39600~=40000

大約是4萬本。

當然我們不是只發行最新的作品,遠至30年前的作品也不少。這中間日本發行了多少集漫畫呢?這五年日本漫畫的出版量大約維持在每個月六百多本到七百多本(數據來源:太洋社製作コミック發賣一覽。不過在寫這篇文章時它把2003年底以前的資料都刪除了,本來一直到1996年都有的……),我們取中間數650本。假設趨勢不變的話:

650×12×30=234000~=240000

共24萬本。也就是說,我們有20萬本漫畫是本地從未正式發行過的。

當然,我們的市場沒那麼大,不可能也沒有必要發行這20萬本。但是,在我們小小的市場,竟塞滿了四萬本日本漫畫。就商業角度來看,這些漫畫都是日本最暢銷、最具口碑、最有一般成就,而且經過台灣出版社的挑選,最能夠符合台灣人胃口的作品。其量之大,滿足了台灣漫畫讀者的需求;其質之精,也養慣了台灣讀者的胃口,把基本要求定在一個高水準、高商業性的標準上。

今天台灣的漫畫家,市場競爭者是日本的漫畫高段班,一出手就要能媲美日本最賣錢雜誌中的首席漫畫,否則終不能受到消費者青睞。而出版社的漠視、短視與無能,更加據了本土漫畫發展的挫折。

這個月,又有一本新的本土漫畫雜誌〈挑戰者〉出版。其出版社不靠代理日本漫畫賺錢、雜誌不靠輔助金補貼虧損,決意要以本土漫畫陣容應戰,希望大家多多支持。也願他們日日精進,發行深具吸引力的漫畫作品,打出台灣漫畫的出版之道。

原載於〈逗.貓.棒 同人創作報〉第43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olfenste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