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底當代美術館展出「虛擬的愛」特展,焦點自是擺在五年前紅入國際的奈良美智與村上隆(未直接參展,而是領其公司kaikaikiki成員參加),論述則談到動漫畫對新一代年輕人的影響、符碼化、新時代的藝術等等等等。

村上隆曾言及他的美術作品「必須要像杜象的小便池一般,讓人從根本上去思考『藝術到底是什麼?』」會讓人想到那本書的標題吧:「別鬧了,這是藝術嗎?」

我看完這些作品之後,卻產生了反向的疑問:「這是動漫畫嗎?」

嘿,動漫畫的本質,是否就是村上隆提出的「SUPERFLAT」?以黑線繪畫輪廓、把光影簡化為兩層、將眼睛非現實地擴大,這樣就能產生我們熟悉的(日式)動漫畫嗎?而動漫畫的意義,就隨著它的材質表現,一同扁平化了?

仔細想想,我在美術館裡看到什麼?大型的塑像、大型的圖片,對應/反映出動漫圈的什麼?模型、插畫,動漫畫週邊的代表,也是動漫商業的代表。

這就是動漫的本質嗎?我們莫非是為了消費這些週邊產品,才感動於那些撼動人心的動漫作品?

宮崎駿、押井守、渡邊信一郎,莫非他們是為了販賣週邊產品,才創造出「風之谷」、「機動警察 The Movie 2」、「Cowboy Bebop」來?(這些作品又有多少週邊產品推出?)

安彥良和、山下和美、結成正美,難道他們是為了販賣週邊產品,才創造出「紅色的托勒斯基」、「天才柳澤教授」、「じゃじゃ馬グルーミン★UP!」來?(這些作品又有多少週邊產品推出?或者應該問,有周邊產品嗎?)

商業現象真的是動漫畫發展的本質嗎?或者只是來看熱鬧的外行人,看到五彩繽紛的煙火,還以為煙火生來就是一堆氣體?

我被逼近到反向的根本問題上去:(日式)動漫畫到底是什麼?它的本質與發展脈落到底是什麼?是什麼讓它走向與他國動漫畫完全不同的道路,以致於讓世界各地的人受它們影響、為它們瘋狂?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olfenste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