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底當代美術館展出「虛擬的愛」特展,焦點自是擺在五年前紅入國際的奈良美智與村上隆(未直接參展,而是領其公司kaikaikiki成員參加),論述則談到動漫畫對新一代年輕人的影響、符碼化、新時代的藝術等等等等。
村上隆曾言及他的美術作品「必須要像杜象的小便池一般,讓人從根本上去思考『藝術到底是什麼?』」會讓人想到那本書的標題吧:「別鬧了,這是藝術嗎?」
我看完這些作品之後,卻產生了反向的疑問:「這是動漫畫嗎?」
嘿,動漫畫的本質,是否就是村上隆提出的「SUPERFLAT」?以黑線繪畫輪廓、把光影簡化為兩層、將眼睛非現實地擴大,這樣就能產生我們熟悉的(日式)動漫畫嗎?而動漫畫的意義,就隨著它的材質表現,一同扁平化了?
仔細想想,我在美術館裡看到什麼?大型的塑像、大型的圖片,對應/反映出動漫圈的什麼?模型、插畫,動漫畫週邊的代表,也是動漫商業的代表。
這就是動漫的本質嗎?我們莫非是為了消費這些週邊產品,才感動於那些撼動人心的動漫作品?
宮崎駿、押井守、渡邊信一郎,莫非他們是為了販賣週邊產品,才創造出「風之谷」、「機動警察 The Movie 2」、「Cowboy Bebop」來?(這些作品又有多少週邊產品推出?)
安彥良和、山下和美、結成正美,難道他們是為了販賣週邊產品,才創造出「紅色的托勒斯基」、「天才柳澤教授」、「じゃじゃ馬グルーミン★UP!」來?(這些作品又有多少週邊產品推出?或者應該問,有周邊產品嗎?)
商業現象真的是動漫畫發展的本質嗎?或者只是來看熱鬧的外行人,看到五彩繽紛的煙火,還以為煙火生來就是一堆氣體?
我被逼近到反向的根本問題上去:(日式)動漫畫到底是什麼?它的本質與發展脈落到底是什麼?是什麼讓它走向與他國動漫畫完全不同的道路,以致於讓世界各地的人受它們影響、為它們瘋狂?
- Oct 08 Fri 2004 17:23
村上隆之後
- Oct 03 Sun 2004 14:54
宇宙のステルヴィア
日本的SF動畫中 "美少女"與"メガ"成為家常必備的兩大支柱元素
它所帶來的"女神"崇拜與"戰爭"議題 其實從來表示人們仍然消費著"性"與"暴力"
結果呢? 本作如此典型的宇宙SF動畫
有メガ 不過不好意思 沒有戰爭(包括人類對人類 或人類對異種類 メガSF史無前例?)
有美少女 不過幾話後就被泡走了(在日本真的有許多c-bon支持者吐血走人)
佐藤龍雄 一貫地在otaku的語境裡 帶來對otaku的反省
跳過俗套滿滿的前幾話 他真的能夠打動我心底
- Aug 28 Sat 2004 14:55
錢 vol.2
這次的主題之一是同人誌(故事變鬆散了 不過管他....)
仍有些有趣的數字 比如說同人活動的市場規模大約300億日圓/年
24p*4冊/年的同人大手單頁收入約等於年售100萬冊等級的漫畫家.....
(漫畫家半年售出數統計)
看來日本同人界的標準與需求已經和漫畫完全不一樣了.....
講求頁數少,畫面精緻,"萌度"高的同人誌標準 會如何影響漫畫界呢?
不過影響老早就已經開始了.....
- Aug 19 Thu 2004 14:56
彼氏彼女の事情
早上起來看第八話
現在來看就比較明瞭問題所在了 也就是影像根本沒有魅力 只有零碎的趣味
彼時庵導正處於影像不信任的狀態下 所以把所有敘事盡量交給台詞
而在影像上試著各種效果
不過這種直接向少女漫畫取經 運用大量獨白的手法
還是後來新海用得比較成功
其實少女漫畫的獨白手法 不就是對圖形表達心象的無力/不信下
產生的替代方案嗎?
- Jul 17 Sat 2004 15:31
PLUTO
故事大綱與設定引用原作 劇情本身則幾乎是浦澤自己的發揮了 很有"怪物"的味道
"怪物"裡孕育怪物的真正邪惡根源是二次大戰 本作也巧妙引入中東戰爭
是否浦澤認為中東戰爭將會成為2003年(故事的與現實的時間)後邪惡的根源呢?
姑不管這些 光看浦澤將原作的世界與人物設定現實感提高120%就很有趣
特別是阿豆目與御茶水博士....看了就知道
八月底出單行本第一集 希望台灣快快出版
- Jul 03 Sat 2004 15:03
Spider-Man 2
五顆星給章魚博士的裝扮!! 原作的造型真是土到不行
兩集電影版都成功地保留了老系列的趣味 而又能提高它的現實感(不是真實性)
看預告片本以為這次應該還是滿正經的
沒想到冷熱笑話滿天飛 把前一集沒表現出來的 原作的幽默面都呈現出來了
其實看到parker的生活 很有感觸 因為認識不少過著相似日子的人
為金錢煩惱 邊打工邊唸書 還要做自己理想的事 日子過的一團亂
不同的是 打擊犯罪 沒人會懷疑它的價值
但是現實中自己的理想 也許要努力很久很久 才會有別人相信它的重要
- Jun 11 Fri 2004 15:06
tough guy!
本屆DoGa CG動畫比賽入選作(其實幾乎要得大獎了)
全長下載:
http://to-solt.hp.infoseek.co.jp/toughguy1.wmv
超強! 超爆笑!
作者網頁:
http://to-solt.hp.infoseek.co.jp/
第十六屆DoGa比賽:
http://doga.jp/contest/con16/index.htm
- May 04 Tue 2004 15:02
迎戰大軍的挑戰者們 ~台灣漫畫出版探討~
又寫些嚴肅硬梆梆的東西,真是不好意思。只是當對動漫畫看得越嚴重、了解得越多,就會覺得有些東西實在沒辦法輕鬆地去談。
關於國產漫畫,常見到談漫畫家們如何如何,比較少出版方面的討論。這大抵是因為出版與創作本身並無明確關聯,討論不易吧。但是出版是作品的發表管道、漫畫家的收入管理介面,可以說沒有出版,就沒有現在的漫畫界。如此密切的重要性,關心創作的人應該要有點基本的認識。所以這次要嘗試對漫畫出版現況作一個縱覽,會用到一些數學,放心,不難的。
出版社 |
創立年代 |
初期出版品 |
1909 |
文藝書籍 |
|
1922 |
小學生雜誌 |
|
1926 |
小學館的分支 小學生雜誌, 文藝書籍 |
|
1954 |
文藝書籍 |
|
1971 |
盜版漫畫 |
|
1976 |
盜版漫畫 |
|
1982 |
盜版雜誌書籍 |
|
1991 |
盜版漫畫 |
首先看看台灣和日本主要出版社的資歷。(資料來源:各出版社首頁)可以發現日本的出版社都比台灣早成立,而且漫畫出版都是從文藝書籍或兒童雜誌分出來的支部。前者的話,日本是日式漫畫發源國,發展得早是理所當然。但是後者對兩邊的漫畫界生態卻有關鍵性的影響。
日本的漫畫出版既然是從一般出版分支出來的,其人員必定會帶入一般書籍的出版經驗,了解吸收、培養創作人才的必要性。但是台灣的主要漫畫出版社幾乎都是盜版出身,這些出版社缺乏面對、培養作家的經驗,而習於看到好的就拿來賣、拿來的都很好賣,毫無創意資本的經營方式。即使進入版權時代,版權費比起需要花費長時間大量資本的本土作家培育來說,仍算極度便宜的。
在這種情形下,出版社專注於靠引進日本漫畫賺錢,國產漫畫部分就成為「設之不賺,棄之麻煩」的雞肋單位。有賺到錢是應該的,沒賺到錢,出版社不懂也沒意願去改進,反正就算沒有他們還是經營得下去。所以,雖然在盜版時代仍有新人獎比賽和知名本土作家,但進入版權時代,出版成本漸漸吃重時,一、兩年不見成效,經營又不得其法的本土部門,當然就一點一點被削去了。出版社太習慣每部漫畫都有相當程度以上的利潤進帳,殊不知這表面上的利潤,只是由於他們不須負擔日本方面長期負擔的創意成本而已。
創意成本在哪裡?我們可以看看他們的雜誌出版情況。以下的數據出自漫畫〈錢〉(鈴木みそ著,エンターブレイン出版,2003) ,這是本以社會知識為主題的故事漫畫,顧名思義是在介紹社會各領域的金錢問題。這裡只能節選它的數據部分,如果對劇情有興趣的話,還是去找找看吧。
發行一本普通的,定價500日圓共500頁的日本漫畫月刊要花多少錢呢?我們一項一項來看。印刷、裝訂、運送等等費用合稱印刷費,約130萬日圓;紙張原料費130萬;編輯的薪資、出版人員等共100萬;編輯與漫畫家磋商的用餐車馬費等共100萬,這樣就460萬日圓了。
創作者最關心的:漫畫稿費是多少呢?這與漫畫的類型、漫畫家的資歷、人氣都有關。最少的如色情漫畫一頁是5千日圓(約為1500台幣),老牌漫畫家則有到10萬、20萬的可能,差距十分大,所以各雜誌的負擔費用也不一。本書估的每頁平均值是少至2萬,多至5萬。如果是500頁的雜誌,稿費總值是在一千萬到二千五百萬日圓之間。所以還沒有發行,出版社就要承擔一千五百萬到三千萬日圓的成本。發行的總收入還要和書店、便利商店等流通管道分攤,出版社只拿六成。
這樣七折八扣,到底要賣多少冊才能夠回本呢?從上面的數據去算的話,從3萬多冊到8萬冊都有可能。本書以自己連載的雜誌為例,大約是4萬5千冊。這是必須"實售"的數量,別忘記,雜誌印出來,絕對不可能每一本都賣得掉的。一旦過期,書店就會把剩餘的貨退回。一般的退書率大約五到六成,要賣到4萬5千冊,必須印出近10萬冊來。但是,為了賣4萬5千冊,要印出5萬5千冊沒人看過直接被銷毀的雜誌,沒人會幹這種事。況且,印越多本,不代表賣出去的數量就會變多。事實上,本書中表示,賣出2萬冊就是挺"理想"的數字了。
我自己看到這裡,真的是不寒而慄。原來日本一般漫畫雜誌,完全是虧本生意,不可能回本的!(當然,像少年Jump可以賣到400萬冊,但那是頂級中的頂級,不可與之比擬的。)
但是,日本仍然漫畫出版社林立,他們是靠什麼得以不倒的呢?原來,就是靠單行本的發行。舉例來說,定價620日圓(剛好就是這本〈錢〉的定價)、一刷一萬五千本的單行本,印刷費、紙原料費共150萬;裝訂10萬;作家版稅為印刷總值的一成,約90萬,人事費與通路費約80萬,共330萬日圓,平均一冊成本才220日圓而已。總共只要實售9千冊就能夠還本,再來的增刷營收,可以全部拿來填補雜誌的每期虧損。
但這也不是說賺就賺得到的。單行本一集需要近200頁的稿子,但月刊一本不過4、5百頁,就算每期所有稿件都出單行本,一年也不過約出24集而已。如果如前所述,雜誌每期賣出2萬冊的話,要填補其虧損一年大約要賣80萬冊單行本,平均一集單行本要賣出3萬多本。所幸,單行本是單一作品或同一作家的作品集結,喜歡作家作品的讀者會比雜誌更有意願去購買。剩下的,就是看作品本身的魅力,夠不夠還本的程度了。
那為何不直接出單行本就好,還要每個月虧這麼多錢出雜誌呢?除了歷史因素外,我想至少有四個好處:
1. 廣告作用:很少有人會每期雜誌都必定會買,但不少人會隔一陣子就買本雜誌,來看看最近有什麼好看的連載。也有許多人是為了喜歡的作品而買雜誌,他也有順便翻看其他作品的可能。
2. 人氣調查:透過雜誌的回函,出版社可以知道各作品的人氣程度,以便作為出單行本時的策略指標,或者讓不受歡迎的作品盡速下檔。
3. 作家生計:雜誌給的稿費,讓作家連載時不論有沒有人氣,都有起碼的生計收益,使他能專心投注在作品上面。
4. 發掘新人:新人的能力,除了編輯的鑑定外,還是要先受到讀者的認可。但新人不可能直接做單行本,要讓讀者看見他們的入選短篇,還是要透過雜誌。
特別是後面兩點,可以說就是漫畫界的品質與創意來源。
但是台灣的漫畫出版社跳過了這些,直接拿日本培養好的東西來賣,而且其精選程度可能遠超過你的想像。
台灣出版了多少種日本漫畫?我們也可以來粗估一下。這幾年台灣的漫畫出版量大約是每個月三百多本,前陣子大然倒閉後變成不到兩百本。(數據來源:根據ComicHouse - 漫畫雜貨鋪每月各出版社的發行預告統計)我們假設之前趨勢不變,倒推至版權時代開始,也就是大約十一年前,總發行量是多少呢?
300×12×11=39600~=40000
大約是4萬本。
當然我們不是只發行最新的作品,遠至30年前的作品也不少。這中間日本發行了多少集漫畫呢?這五年日本漫畫的出版量大約維持在每個月六百多本到七百多本(數據來源:太洋社製作コミック發賣一覽。不過在寫這篇文章時它把2003年底以前的資料都刪除了,本來一直到1996年都有的……),我們取中間數650本。假設趨勢不變的話:
650×12×30=234000~=240000
共24萬本。也就是說,我們有20萬本漫畫是本地從未正式發行過的。
當然,我們的市場沒那麼大,不可能也沒有必要發行這20萬本。但是,在我們小小的市場,竟塞滿了四萬本日本漫畫。就商業角度來看,這些漫畫都是日本最暢銷、最具口碑、最有一般成就,而且經過台灣出版社的挑選,最能夠符合台灣人胃口的作品。其量之大,滿足了台灣漫畫讀者的需求;其質之精,也養慣了台灣讀者的胃口,把基本要求定在一個高水準、高商業性的標準上。
今天台灣的漫畫家,市場競爭者是日本的漫畫高段班,一出手就要能媲美日本最賣錢雜誌中的首席漫畫,否則終不能受到消費者青睞。而出版社的漠視、短視與無能,更加據了本土漫畫發展的挫折。
這個月,又有一本新的本土漫畫雜誌〈挑戰者〉出版。其出版社不靠代理日本漫畫賺錢、雜誌不靠輔助金補貼虧損,決意要以本土漫畫陣容應戰,希望大家多多支持。也願他們日日精進,發行深具吸引力的漫畫作品,打出台灣漫畫的出版之道。
原載於〈逗.貓.棒 同人創作報〉第43期
- Jan 31 Sat 2004 15:10
漫話歷史系列
http://www.sitak.com.tw/cgi/book_detail.exe?BookId=CH007
http://www.sitak.com.tw/cgi/book_detail.exe?BookId=CH004
http://www.sitak.com.tw/cgi/book_detail.exe?BookId=CH006
作者李元馥為韓國人
本來以為是旅遊書等級的東西 看了才知道完全不是這麼一回事
這套系列目前出了九本書八個國家 都是以歷史為主 探討各國家的國民性格
"國民/民族性"這種東西 不同國家不同研究會有天差地別的結論 很難說誰對誰錯
不過這套書條列分明 思路清晰 可看出作者確實是下過工夫思索整理的
如韓國一集 由自家人談自己國家 怕的就是往兩極化的"驕傲/自卑"方向走
但是作者先與同屬亞洲的中國和日本相比較 整理出"大陸","半島","島國"性格的不同
談論三國民族性的特徵 再與歐洲同屬這三種地型的法國,巴爾幹半島與英國作例證
從中得出韓國人的民族特徵 有褒也有貶 不卑也不亢 相當中肯且合理
比起從浮面的大眾文化 或者不知所以的刻板印象去評判韓國人
至少值得先看看這部書
另外 從兩大冊的日本部份 也可看出他們對臨近而互動頻繁的國家下了多少工夫研究
- Dec 20 Sat 2003 15:11
停刊十年後 ~〈神奇地帶〉全面探討~
電子森林 停刊十年後 ~〈神奇地帶〉全面探討~
猛然憶起今年十一月就是〈神奇地帶〉(以下簡稱〈神奇〉)停刊滿十週年了。這份出刊為期三年半的雜誌,影響了無以計數的年輕動漫愛好者。
我剛好趕上〈神奇〉的最後一年。當時正在迷《鋼彈》模型玩具的我,原本只是把它當成《鋼彈》的資訊誌來看。但一期期看下來,漸漸發現動漫畫的天地原來可以這樣不斷探索下去,不是只在看完作品時結束,或者買買玩具而已。當我決心繼續探索下去時,突如其來的停刊令我錯愕不已,也頓失情報來源。
十年來,我們目睹台灣漫畫市場的消長和漫畫創作的興衰,經歷網路一日千里的發展,資訊越來越容易取得。〈神奇〉的部份製作群與受〈神奇〉影響的青年動漫迷們,在十年中相繼創辦各種組織與刊物,希望繼承再興〈神奇〉的影響力,這些年來也有了各自的成果。趁此週年時分,我想分析一下〈神奇〉的特色與影響所在,思考如何在環境劇變的今天,延續它的成果。
不可忽略的是,自創刊起,〈神奇〉的主要身分一直就是一本「情報誌」。在無版權限制的盜版時代,〈神奇〉與另一本〈先鋒動畫〉都大量翻載日本主要動畫雜誌(〈アニメージュ〉、〈NEW-TYPE〉)的新作彩頁、訪談、動畫設定稿與連載漫畫(最有名的當屬《五星物語》)等內容,可以說其實是日本動畫雜誌(與一部分模型雜誌)的「綜合翻拷誌」。(在最後一年,〈神奇〉才開始加入自行整理的全球動漫情報,本土同人情報「第九調查局」等。)在當時對一般動漫迷來說日本動畫雜誌極難入手,這些翻載內容便有著替代的功能:除了表面的新聞情報功能外,那些為雜誌所畫的宣傳插圖和設定稿,對喜歡的動畫迷也有欣賞收藏的意義。
但是這些功能,在漫畫便利屋與哈日精品店林立之後,便因為日系雜誌越來越容易入手而消失了。如今動漫迷可以經濟的價格賣到各式動畫雜誌與收集宣傳插圖設定稿的fan book,不會再買內容相同但翻印品質不佳(至少永遠不可能比原版好)的翻版。
而最基本的情報功能(包括中文的翻譯),也由於97年到99年台灣日本網際網路飛速興盛而被取代。動漫迷在網路上組成堅強的情報網,日本網路有什麼消息出現,很快就會有人轉譯通知,速度絕對比等日本雜誌發刊、再運到台灣來快多了,更別提還要做翻譯、翻印再作出版。
〈神奇〉的停刊並不是上述現象造成的。但這些現象在停刊後幾年逐漸浮現,成為〈神奇〉復刊的最大阻力。在資訊網與產品通路快速發展下,雜誌只能自行開發出自己獨特的情報資源與附加價值。現在〈Frontier〉雜誌以同人圈內消息與每期聘請美少女插畫家畫封面,成為它的特色和賣點。
當然,〈神奇〉並不只是單純的翻印情報誌而已。真正讓〈神奇〉有別於〈先鋒動畫〉等雜誌而影響至今的,是那些到後期佔雜誌份量越來越重的本土自創文章。這些文章大部分是介紹一部或好幾部相關聯的作品,有些則以動漫作品為分析對象,闡述作者的知識見解。(如「閒聊派」、「鋼彈研究所」、還有group 的科幻講座等專欄。)這些文章建立起〈神奇〉獨特的動漫觀點,影響了許多讀者的思考方式甚至價值觀。一直到現在,台灣本土的動漫畫專文,絕大多數仍遵循上述兩種文章形式。
事實上,在以提供新資訊為主要職責的動漫情報誌上刊載這麼多非新作的介紹分析文其實有違雜誌的本意。但是一來當時台灣與日本的動漫出版並不同步、資訊也不發達,不論新作舊作,讀者多半還是透過這些文章才知道那些作品,因此這些文章仍提供了對讀者來說"新鮮"的資訊,而其中對作品的看法也會影響讀者的好惡;二來就算已經看過那些動漫作品,閱讀別人對作品的陳述與感想也有同好交流的樂趣。而文章作者也確實是憑著動漫迷同好分享的熱情來寫作。在尚沒有網路、動漫迷的互動管道稀少,很容易感到孤立無援的當時,〈神奇〉便成為同好的「基地」。透過閱讀這些見解與分析,不受到社會認同的動漫迷漸漸培養出自我認同,相信這些在家爸媽會丟掉、學校老師會沒收的動漫畫,是有它的意義與價值的。
停刊之後,動漫文字的發表管道一度斷絕。但在94年到95年大學BBS 開始發達,許多青年動漫迷也開始集結在網路上發表各式各樣的動漫文字。在網際網路上,不但發表速度快、任誰都可以發表,而且讀者可以立即對文章做回應,沒有時間與空間的限制。透過網際網路,動漫迷的交流社群達到前所未見的興盛狀態。另一方面版權時代開始,各出版社開始有系統地出版日本動漫畫,舊有的主流、次主流作品慢慢地都出齊了,新作的出版也與日本時間差越來越小。
在動漫畫資訊與產品越來越容易取得的時候,(以雜誌或書)出版動漫文字的意義卻越來越受到質疑。第一,由於動漫作品取得容易,讀者自己就可以接觸到大量的動漫畫,在網路上看到更大量的相關訊息,動漫文字的「新鮮度」與「影響力」因此大打折扣。往往介紹分析的作品,讀者不是早已看過,就是沒時間或心思去理會。
另一層意義:「同好交流、建立自我認同」,也已經由數量龐大的網路動漫社群完成了。因為如此,這些年動漫文字的出版多半會以另一種目標作為理由:「推廣動漫文化、深刻動漫思考」。希望藉由出版動漫文字加廣加深動漫文化,使動漫畫獲得社會的認可與重視。
〈神奇〉時代吸引著動漫迷的文字風格,一直影響迄今。但是如今這個目標,要面對不同的讀者群與寫作需求。自然需要另一種思考。首先就是要考量上述兩種文章形式的作用、特性與書寫需求。為行文方便,我將它們簡稱為「介紹文」和「分析文」。
但反過來說,要保持讀者的好奇心,就應當保留讓讀者自行發掘樂趣的部份。「介紹文」既然是希望讀者去欣賞原作品,那麼他就不應該將作品的內容過分引用轉述,或者一直說明其寓意議題,讓讀者失去思考空間,甚至因為枯燥的寓意而失去興趣。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每個人都有太多事要做。就算是動漫迷,在看到文章之前也必定早已有大量的動漫畫在心中排隊準備購買欣賞。要讓讀者有意願看這些文章,看完後願意把介紹的作品排入購買欣賞的名單,「介紹文」實應該寫得夠扼要、夠一針見血,文章份量自然不可能太大。
「分析文」則是文章作者已經有自己的心得論點,希望藉由文章讓讀者了解並接受它。這種文章的主體其實是那些論點,作品只是做為論點的分析對象,是立論的憑依與例證。因此文章應該通篇聚焦在論點的闡述上,而不是去介紹或通篇轉述作品。「分析文」的預設讀者應該是已經看過作品甚至熟悉作品的人,沒有必要再對他們反覆說明作品的內容或優缺點。
上面說的可能很像國文課裡的老生常談。但事實是,現在有太多的動漫文字既介紹又分析、夾敘夾議夾引言。看起來文章份量不小,沒看過其作品的人只覺得讀來累人,已看過作品的人又覺得論點散漫不知所云。當然在網路上大家輕鬆閒談,東拉西扯無傷大雅。但如果要拿去出版,希望以此達成「推廣動漫文化、深刻動漫思考」的目標的話,如此為文只會使文章的力量自我抵銷,事倍功半甚至功零。文章作者應該先確立文章的對象讀者群,思考如何寫才會符合他們的需要,引發他們的興趣;而出版者則應為這兩種文章分立欄位,甚至開拓不同的發表管道,讓讀者更容易找到自己需要的動漫文章,各取所需。
當然這兩類文章只是佔大多數,仍不能概括所有的動漫畫相關文類。這兩類文章的普及,反映出動漫迷的自然需求與習慣。但是要貫徹上面所講的目標,我們還需要主動提升另一種文類--動漫畫創作相關文章,就簡稱為「創作文」好了。
關於漫畫插畫的繪圖技法,我們已經有非常多的專文專書。但那些精采的動漫作品是怎麼被創造出來的,只是叫創作者瞪著那些作品自行參悟,效果極其有限。因此我們需要更多「創作文」,跳過作品的社會意義、無視作者的生活流水帳,專注於作品在創作上的獨到之處,與作者如何發現、建構出這些獨到之處的。唯有穿過複雜光鮮的作品表面、真正理解作者的「創作精神」,才會對創作者有所啟發。
另一方面,面對衰微的動漫產業,創作者憑一己之力很難明瞭業界的管道與機會所在。因此我們需要另一種「創作文」,探訪台灣業界的內部狀況,或者請業界人士作專訪專文,使產業構造透明化、管道公開化。業界狀況的昏暗不清,會使人裹足不前,也會使能力不足的人因為盲目的熱情投入,然後滿身挫折地離開。如果能讓人確實了解業界的艱辛程度與機會所在,反而可以讓人量力而為,讓真正的有志之士勇於投入。
當然上述的文類需要耗費時間和精力,並不是一般動漫迷可以輕易做到的。但是對於要晉身出版界,期望成為「專業動漫推廣者」的人來說,我相信他們有能力也有責任去實踐它。
* * *
一、獨特性:在台灣的動漫畫情報與產品與日本日漸同步的今天,我們必須提供日本主流媒體所沒有的獨特內容,並 且發掘讀者的需求,才能夠吸引讀者。
二、專業性:這十年來,動漫迷們各自有所成長,族群也越形龐大而複雜,舊有的雜誌與文類已經不可能滿足動漫族群的需求了。不論寫作或者編輯,都必須以更專業的態度來使文章出版更進步。
日本的情報誌,是既有的出版界與動漫界產業合作的專業結晶。而〈神奇地帶〉,則是在本地動漫畫產業(不是代理業)近乎於零的狀態下,由滿懷熱誠的日本動漫迷勉力撐起來的。這是動漫迷的一大成就,卻也表示日本的經驗完全不可能直接移植,必須靠我們自己摸索學習。經過這些年的跌打損傷,動漫迷終於累積了一點資源。希望能藉由大家一起反省創新,加速台灣動漫文化的成長繁盛。
原載於〈逗.貓.棒 同人創作報〉第34期
- Nov 03 Mon 2003 15:27
復興十年前 ~台灣漫畫絕版十書~
前言
不論任何書,只要在一般書店賣,絕大多數購買者只會看個一兩遍,真正會把它珍藏起來一看再看的死忠讀者必定少之又少。在日本,由於有各種大大小小制度完整的二手書店,許多書即使絕版,也很容易在那裡找到。只想淺嘗略看的人不介意賣掉換點小錢回來,珍藏家或搜集狂也樂於以比全新書籍便宜的價格購入,各取所需。若是到了連二手書店都找不到的品切狀態,如今也有網站供人連署要求出版社復刊,甚至也有數位處理,只訂一本也可以印的專單服務。
在台灣,書要是絕版了,就會開始在書店裡不知不覺銷聲匿跡。也許過了半年一年兩年,會在大家都遺忘它時,大量出現在賤價書店或二手書店(雖然書是全新的)。在好一陣子折騰翻滾(真的是翻來滾去,因為賤價書店常開沒兩下就倒店,書又被捆一稛「滾」進貨車運到別店)之後終於盡數售出,從此這本書只留存在出版目錄中、存在於圖書館哩,或讀者的記憶裡....而那些售出而只看了一兩遍的書呢?有一小部份會流入只有鄰居老客才知道的老爺爺舊書店,剩下的沒人知道會到哪去。小說的話,也許在朋友輾轉出借下不知花落誰家;漫畫的話,大概在小孩與父母的鬥爭間慘遭五馬分屍了吧。
在這裡根據記憶選列的台灣漫畫絕版十書,有些曾經再版過,有些則早就不見蹤影。其中那些沒能入手的,這些年來只存在於記憶中(所以有錯請不吝指正)。若是偶爾在滿是日本新漫的書店架前想起它們來,竟會像阿保美代筆下的負心郎見著楓紅,內心一陣抽痛....
阿推--久命人
如果一定要抬出一個無法被日本歐美漫畫歸類的「台式」漫畫的話,我會把阿推推出來當代表。沒有任何國家的漫畫會像阿推在畫面上加入這麼多複雜卻又無關劇情的細節,它們有時是注釋過當(甚至不當)的文字,有時是一些聯想再聯想的思路具象化。這些小東西干擾了故事行進的流暢性,反而讓人願意停下來欣賞細察整個畫面(我就喜歡翻找他到底加了些什麼)。漫畫的畫,並不一定要是被故事牽著走的工具。從這來說,阿推看似搞笑的風格,背後竟也有它藝術性的意義。
阿推近年還一直有在出書(不過多是介紹流行文化的文稿),舊作也曾改版再發行過。如果只能挑一本的話,我會希望《久命人》能夠再拿出來賣。這本長篇除了有大概是阿推作品中密度最高的畫面細節外,它的故事也將「人神相爭/人與命運的對抗」這麼希臘悲劇式的主題處理得十分破格脫線,趣味橫生。
傑利小子--黑白俱樂部
同樣愛在畫面上加小細節,阿推比較隨性不羈,傑利則比較節制理性,畫面也冷靜寫實多。這本他在當兵時期完稿的《黑白俱樂部》,亦由他自己擔任美術設計,故整本書有相當個人化的精緻美術感。雖然每篇都是幾頁的短篇,但是富有親切感的生活體驗(你可以清楚看到當年的台北街頭)和設計獨特的畫面構成,叫人百看不厭。雖然只有一般漫畫的一半頁數,用心程度卻是四倍以上。
敖幼祥--烏龍院相關系列
去年,彩色版烏龍院第一集終於重新修訂改版,推出所謂"二十年典藏紀念版"。見著書就像見到兒時玩伴,十分令人高興。但烏龍院畢竟不只這一本,還有十幾本的彩色版(有四格有短篇)和五十幾本的黑白版(大長篇,是正經的武俠故事,可視為彩色版的平行世界),以及世界觀相通的《快樂營》與《黑檸檬》。自《皮皮》以來,敖幼祥就十分擅長創造出行為獨特個性鮮明的角色,讓他們彼此交錯產生趣事。這些角色在紀念版烏龍院前面人物介紹可看得端倪。不過,才這麼一小格人物介紹,哪能望梅止渴?還是趕快讓他們的豐功偉業重新現世吧!
麥仁杰--天才超人頑皮鬼
麥大叔不知道是不是台灣連載過最多雜誌的漫畫家?非版權時代的<歡樂>與<星期>自不用說,版權時代有國人連載的青少年漫畫雜誌也待過大半。不知道是不是因為這樣,未完結的作品似乎也特別多。長篇連載完結的,只有99年的《花木蘭》,與92年這部《天才超人頑皮鬼》。這部作品沒有什麼重大的寓意,只有暢快的搞笑和冒險(以及"殺未死",十年前哩哈),娛樂性竊以為不輸鳥山明的《怪博士與機器娃娃》。
曾正忠--出全集吧!
版權時代後才看台灣漫畫的人,可能不知道曾正忠的厲害。在<歡樂>時期,他就電得連阿推和傑利也咋舌不已。論多樣性、論作畫功力、論劇情、論流暢性與張力,就算擺到日本去也是頂尖的。同時他也是與近代台灣文學走得最近的漫畫家,曾改編過張系國的《銅像城》、汪笨湖的《陰間響馬》、與朱天文的《尼羅河女兒》(也就是侯孝賢同名電影的原作),並與現第二屆皇冠小說獎冠軍得主張國立合作《變化球》....。不幸他現在改開玩具槍專門店,已完全淡出漫畫界了,這種落差十分令漫迷唏噓。不管要說成就或說歷史價值,都值得把他的作品拿出來重新發行。
鄭問--阿鼻劍
即使被稱為「國寶」的鄭問,在《東周英雄傳》之前的作品一樣全數絕版。這部作品因為有與人合作,人物刻劃比較細膩,我覺得比起後來把角色處理得像單一元素的《深邃美麗的亞細亞》、《萬歲》等長篇好多了。(雖然這種處理法在他的短篇中到顯得很有力。)另外,他的獨門水墨技法也是從這部作品開始慢慢實驗出來的。
陳弘耀--一刀傳
由於台灣漫畫雜誌的高度不穩定,漫畫家們不論評價好壞,能發表的作品都很有限,能出書的又更少。陳弘耀應是其中的著名例子之一--晉身知名漫畫家的他,成書作品只有一冊(舊版,新版拆成兩冊)不到半部的未完《一刀傳》。
為何光靠一冊未完的作品,可以讓人稱道至今呢?我想除了(必然的)成熟秀逸的繪畫分鏡外,也由於其古今交錯的雙主線故事所造成的趣味,古今兩位陳一刀在完全未知的狀態下開始了冒險,構成強烈的張力與懸疑性吧。結果,這一懸就懸了十年....
利志達(香港)--刺秦
前面兩部漫畫都是武俠題材,無三不成禮,再送一部來。這部作品讓我知道「原來香港並不是只有所謂"港漫"風格而已啊!」(現在就很清楚了,我們還有陳某....)這部作品的一大特色在於動作場面。同樣甚少使用速度線來製造動感,鄭問的畫面常因此給人動作薄弱之感,但這部作品在分鏡、場景與姿勢設計上都十分下功夫,讓動作顯得緊湊且具壓迫感。書後並選刊本作的大量原始廢稿,都是完成度相當高但作者並不滿意的。這樣為追求畫面表現不遺餘力的精神值得學習。
TT麻亞--8DAYS
台灣同人界極負盛名的老大姐(也是咎井淳的大姐)TT麻亞(現筆名十樂侍)的唯一商業單行本。當時在<神奇地帶>連載(後轉<勁王KO>)時就很受歡迎。其四格人物之美形、笑點之犀利惡狠不是八零年代那些只求逗趣詼諧的四格作家能比的。雖然部分篇章有抄襲之嫌(這在華人四格界滿常見的,早期的敖幼祥和《老夫子》都幹過),仍不影響其魅力。單行本最後加畫的短篇更是嘔(噁?)心瀝血之作,第一次看到時,與友人笑得在地上滾來滾去。可惜如今世遷時移,這本書也已經銷聲匿跡遍尋不着了。
袁建滔(香港)--新漫畫語言
最後這本不是漫畫,而是從分鏡、畫面構成上去分析漫畫表現手法的論書。這種分析理論不要說華文圈沒有,連日本也不見有專書討論。(不過在許多漫畫教學書中會零星提及。)或許因為如此,這本書在台出版後,沒有引起任何反應,就這樣默默地消失了。
十年後,作者袁建滔創作了香港首部賣座動畫《麥兜故事》....
後語
上面列舉的十本書,多是88年到92年出版。它們不少曾是當時的知名作品,也有獲得商業上的成功。但在短短十多年間,它們就從市面上完全消失,彷彿不曾存在過。
上個月,分別有兩本本土漫畫專門誌創刊,一本是<龍少年>復刊號,另一本是<GO夠漫畫創意誌>。這兩本雜誌的創刊,意圖宣告台灣漫畫界復興。但除了「漫畫家又有工作可作了」這種產業式的復興外,我們還需要一種「讓好漫畫能夠不斷流通」的汰選保存機制。否則我們將再一次落入惡性循環中,十年後還會需要再"復興"一次,如果那時台灣漫畫家沒全部消失的話。
原載於〈逗.貓.棒 同人創作報〉第32期
- Oct 04 Sat 2003 15:32
前無古人的即興合奏 ~《Cowboy Bebop》的創作過程~
I think it's time we blow this scene
Get everybody the stuff together
OK, 3-2-1, Let's Jam!
五年過去了,現在回頭看《Cowboy Bebop》,仍是這麼的新鮮。在短短二十六集中,展現出一個生動多彩的世界,裡面每個住民都是既獨特又有魅力,彷彿可以有無窮盡的故事在其中發生。這樣奇特的作品,它的創作過程也有很多與一般TV版動畫不同的地方。接下來的篇幅裡,我希望從對製作群(特別是編導陣容)的訪談,考察他們的創作過程和理念。
一般TV版動畫雖然同樣會有好幾個編劇,但他們往往只負責將已討論定案的劇情大綱加以劇本化而已。但《Cowboy Bebop》的編劇群被賦予更大的自由度,因此更能展現出各編劇的個人風格與喜好,也使得整個系列更加多變。
在企劃書階段,擔任全劇系列構成的信本敬子只簡單用幾句話描述各集劇情(如第四集是"使用細菌兵器的故事"),並列出必須加入的一些要素(第四集為"Faye成為夥伴"、"對時空閘門做些說明")。除了企劃書已有的以外,有些故事是由非編導群所構思的點子。如第十集是源於製作人南雅彥的一些想法,十八集是由《Macross 》全系列主製作人河森正治寫出大綱,十九集則是根據機械設定山根公利的點子改編。另外,也有如編劇佐藤大,是在作完電腦駭客方面的設定後發現沒人會寫,乾脆自己下海編寫的特殊例子。
決定最基本要素之後,就看各編劇如何以此為基礎串出故事來。在此階段,編劇們各憑本事,用自己最順手的方式編寫。像第十九集的編劇稻荷昭彥便以山根的"太空梭飛到宇宙救出Spike "題案為底,加進如引擎師操作控制面板的對話,和棒球轉播的伏筆等等自己喜歡的要素;佐藤大則習慣從事件開始架構故事,村井さだゆき則在第四集的原設定上作更動,將原來的恐怖份子改為環保恐怖份子,首腦由男性改為一位歐巴桑,並加入病毒的效果將人變成猿猴等有趣的設定;和其他人不同,信本敬子在開始構思時完全不管事件前因後果,而是先設定某個有趣的角色或是某個感覺不錯的場景,再來想如何與這一集連接在一起。只要能串連出一齣有趣的故事,不管用什麼方式都沒有關係。當然,這需要整個製作群同樣有不惜一切,務求表現出故事趣味性的能力與決心才行。例如第二十二集「Cowboy Funk 」裡,為了徹底引出故事中亂鬥的暢快感,製作群用了一萬張以上的賽璐璐(約為平常一集TV版動畫的三到四倍),可謂史無前例。
由於整個系列基本上是一集一集完結的單元劇形式,系列構成的一大任務就是讓每集出現的四位主角能有統一感。另一方面,擔任此職的信本敬子與導演有著同樣的共識:「希望能呈現出多面體的角色性格」。為了兼顧這兩點,信本在企劃書中特別以角色"自我介紹"的方式來表現他們的性格,藉此讓編劇群有掌握的標準,又不會被設定的形容字句限死。
但是這樣子,也很容易讓編劇抓不準個性,因而產生偏離太遠的對話與橋段。這時信本就要做軌道修正的工作,把角色的感覺盡量修回來。信本設定的角色,經過編劇的詮釋,再通過信本的修整,其結果便是與信本心中的原設定不盡相同,而能演出新鮮劇情的性格。於是我們見到Spike 等人四處闖蕩,有時嚴肅有時搞笑,有時帥氣有時吃癟,但整個加起來,卻組合成一種多樣而又有真實感的個性。
《Cowboy Bebop》的創作中,這種「不想說全、不願限死」的態度不僅僅在編劇和角色上,在故事設定的表現上更是如此。導演與系列構成都有一種共識:「如果看完一集馬上就能完全了解的作品是不會在心中留下印象的。」渡邊導演說:「最近的電視電影娛樂節目都說得太多太明,就算把聲音關掉也看得懂。所以我想作出用七分話講十分事的東西。」七分話講十分事,剩下的三分便是留給觀眾自由聯想猜測的部份,也是讓觀眾回味不已的趣味所在。所以有些故事背景雖然仔細做過設定,在動畫中只提及冰山一角(如時空閘門事件的來龍去脈、Spike和Vicious的過去),有些則根本只有一個概念,細節連作者都不清楚(如Spike 的義眼由來)。除了這些故事的主要背景設定,導演也特別重視「對故事性來說沒有必要」的部份。像是一些小細節(在禁菸區吸菸)或無關緊要的過場角色(如三位老頭、印地安長者),雖然他們對故事的走向沒有任何影響,但導演也為他們做了相當的設定,讓他們像是在自己的生活裡與主角們擦肩而過。如此不但豐富了作品的世界觀,也使得觀眾在故事之外還能得到額外的趣味。
除了上述的獨特方法外,讓《Cowboy Bebop》能夠如此與眾不同的關鍵所在,恐怕還是在創作者追求原創的決心。雖然從一開始導演就很清楚本作品的發想和《ルパン三世》有相當的關係,但他在執導時,決不用「我想作像《ルパン》那樣的東西」來做說明。「固然這麼說的話,製作群馬上就懂了,但這樣做下去充其量也只會去炒《ルパン》的冷飯而已。」為了作出與以往動畫完全不同的原創作品,製作初期與製作群的溝通當然是吃足苦頭。但到了系列中後期,製作群也漸漸熟知故事的氛圍後,反而會有很多意料之外的驚喜。如第十三集Spike 下飛機在雪上要跑時稍微滑了一下,或是第二十二集Andy變武士裝時配樂變成東洋風,這些都是在編劇分鏡階段沒有想到的細緻表現。導演不是把製作群的位置一一安排好,叫他們如此如此照著作,這樣一來誰來做都沒有差別;相反的,他希望引出"非此人做不到"的東西來。在系列中後期,人人都對這個系列有了自己的觀點,在製作時便會自動把自己的想法放進去。導演所做的,只是一開始提出大概的風格而已。
當然,這些嘗試不可能時時都會成功,我們見到的,也是最後剪裁修整過後的模樣。但這是創造前人未見的新鮮事物必定要去面對的。導演為作品取名《Cowboy Bebop》正表明了他的期許:「在Bebop以前的爵士樂風"Swing"是看著譜照譜彈奏。後來一些想自己加進即興部份,喜歡隨興彈奏的傢伙們開始搞些即興合奏(jam session)。Bebop不就是指這些如查理‧派克(Charlie Parker)等人,即使要背負必然而來的一切風險,也要隨自己意吹奏出自己所愛的那種精神?我覺得我所做的,就像是將懷抱這種精神的人集合起來,一起來奏一曲Bebop。」
原載於〈逗.貓.棒 同人創作報〉第30期
- Aug 11 Mon 2003 15:37
海底總動員 Finding Nemo
我厭惡全3D動畫已經有好長一段時間了 因為它往往成為動畫技術的競技場
而內容不是無趣就是無關痛癢
但是這片完全搔到癢處 除了最上程的3D動畫技術外
故事內容也十分精彩 雖然是典型溫馨喜劇的架構
但是角色個性鮮明(與海洋動物本性貼切 又不失對人類的諷刺)
故事易懂而事件曲折層疊 笑點夠多夠緊湊且不流於老套
沒有什麼深刻大義可以挖 但是就直覺的"爽"字來說 這也是近年難得一見的佳作
- Aug 01 Fri 2003 22:15
《阿貴》之後 ~Flash動畫大觀~
講到 Flash動畫,第一個閃過腦海的應該就是春水堂在99年開創的《阿貴》系列了吧。《阿貴》的成功,讓大家見識到體積小、畫面構成簡單的 Flash動畫,也是可以用來講故事的。但是《阿貴》並沒有用到太多Flash特有的技巧,造型設計也非常簡單,整個製作基本上是剪紙動畫的方式,沒有什麼Flash的特色。《阿貴》創設的時間,也剛好是全球 Flash技術漸漸成熟的時刻。在《阿貴》之後,不斷地有人鑽研Flash的技術,創造出更精細、更具Flash特有表現的動畫出來。
2000年創立的網站"RZ-Consent"(舊名"RG-Consent")大抵是我在《阿貴》之後,第一個感受到Flash動畫可能性的網站。作者森野あるじ從最簡單的Flash開始慢慢地試作,開發出許多令人眼睛一亮的獨特技法。尤其他對Flash的動作計算速率抓的很準,幾篇長篇動畫都有大量的動作場面,Flash在讀取時都會拖慢動作的速度,但是整體的感覺仍相當自然。這一年來他沒有什麼新作提出,但是有幫另一
個網站製作《うしのこえ》(←好像有某種諷刺意味....)系列。在這部作品裡可以看到他對 Flash動畫的咸熟程度。
Flash製作軟體的普及,使得許多業餘創作者能致力於Flash動畫創作,開發出各式各樣的技巧與風格出來。日本的Flash動畫風潮大約在去年達到最高峰,最盛大的活動,莫過於由日本第一web bbs"2channel"的Flash版主辦的"紅白Flash合戰2002"了。這個模仿NHK "紅白歌合戰"的活動,是在2002年底最後五天,將被分為紅組與白組的投稿Flash 依次序公開,由網友投票決定兩組勝負。這個活動吸引了許多平時在日本Flash動畫界有名與無名的人前來參加,眾家爭鋒秀出自我風格,是縱覽日本Flash動畫技術與風格發展情況的最佳機會。
在大陸,也有許多人投身Flash動畫的製作行列。其中一位創作者"蠟筆X"接觸Flash至今才兩年,如今已有許多佳作發表。蠟筆X的動畫並不求動作流暢,而在於強調亮麗的畫面構成與唯美詩意的劇情意象。從人物的造型和幾首使用的BGM,可以看出他受日本動漫畫的影響。
台灣知名導演楊德昌在2001年底創設了Flash 動畫網站"miluku"。這個網站的動畫是由熟悉漫畫繪圖的楊德昌本人擔任人物設定與劇情,再由外聘的專業Flash 動畫師做出來,所以在劇情與分鏡動作上都比一般業餘的Flash動畫強出許多。近兩年來也累積了不少系列,是相當質得一看的網站。
相關網頁:
《阿貴》:http://a-kuei.a-kuei.com.tw/
RZ-Consent:http://www.rzconsent.com/
《うしのこえ》:http://buddiez.jp/kemusume/anime/index.html
紅白Flash合戰活動執行網頁:http://flashrw.fc2web.com/
紅白fLASH合戰參加作品存放網頁:http://ura.gozans.com/dempa/kouhaku2002/
蠟筆X:http://www.labix.net/
miluku:http://www.miluku.com/
原載於〈逗.貓.棒 同人創作報〉第25期
- Jul 03 Thu 2003 23:08
看看這個世界 ~他國動漫迷生態管窺~
作為日式動漫迷,我們的眼光總是很自然地集中在本地與日本的動漫迷同人圈上面。但是放眼世界,別的國家的動漫迷同人圈生態又是如何?很可惜,這方面的資訊幾乎等於零。但是透過超國界的網際網路,我們還是可以尋找到一點點蛛絲馬跡。
菲律賓的雜誌”Culture Crash”是一份以ACG為主、旁及音樂電影報導的綜合雜誌。除了各種報導與訪問外,也有幾篇漫畫會在上面連載。雖然雜誌與漫畫的格式比較接近美國的漫畫期刊,但是其連載漫畫與插畫多半是相當純熟的日式風格。這份雜誌雖是不定期發刊,仍受到許多菲律賓動漫迷的歡迎。去年他們並主辦了首屆菲律賓動漫畫集會,性質雖類似於CW,不過主要是菲律賓本土漫畫家的展示,以及cosplay 與自主創作漫畫(原創,非同人性質)競賽。
法國的動畫資訊網站”Cyber Adventure Tsuka ”是法國動漫畫資訊交流的一個大站。不但有非常快速的動畫消息(比如說大友克洋的新作《Steamboy》在日本網上連正式消息都沒有的時候,他們已經在網站上公開了兩部預告片),而且網站製作群還做了一系列的動漫創作者訪談錄音(訪談對象橫跨歐美日,日本方面有秋元奈美、高[火田]勳、麻宮騎亞與貳瓶勉),網站上並有可能是全世界最詳實的森本晃司/Studio 4度c (製作《MEMORIES》、《Spriggan》,在《駭客任務—立體動畫特集 ANIMATRIX》中包辦其中五篇短片製作的工作室,森本晃司並擔任《BEYOND》的導演。)介紹網頁。更不可思議的是它們在網站上放了大量的動畫短片,除了上述森本晃司/Studio 4度c 的許多作品外,還有Gainax的創始短片《Daicon 3 & 4》完整版、Studio 4度c 的分支動畫團體”神風動畫”各種製作動畫展示版,都是些風格非常強烈且不易入手的短片,相當直得一看。
法國人對日本動漫的迷戀,也漸漸滲透進他們的創作裡。當地的動畫創作公司Sav! The World Productions最新作品《MOLLY, STAR-RACER》也採用了3d rendering的方式表現日本賽璐璐動畫的質感。觀看其展示動畫,很令人驚訝於他們對日式動畫表現手法的嫻熟,而對日本文化的喜愛也展現在背景配樂使用了濱崎步歌曲上面。作品本篇正在製作當中,預計後年完成。
由於日本動漫畫在質與量的高度發展,如今幾乎世界各地都有對日式動漫愛好的人們。而這群人也在當地運用他們國家的資源、吸納/抵抗當地的社會文化,不斷地探索與創作著。藉由觀看別人的發展狀況,也許可以對我們本地的發展方向,激發出新穎的靈感出來。
Culture Crash雜誌公式網站:
http://www.culturecrash.com/
Culture Crash第四期的連載漫畫《Cat's Trail》網上公開,菲語,附英文翻譯:
http://members.fortunecity.com/hiroshi/miscstuff/cccom/is04/cccom_is04_ct01.htm
C3con──首屆菲律賓動漫集會:
http://www.bauzon.ph/cynthia/photos/cosplay/index.htm
C3con現場照片:
http://aliazones.tripod.com/alia/2002/comicscon2002/thumbs.html
http://www.bauzon.ph/cynthia/photos/cosplay/index.htm
Cyber Adventure Tsuka:
http://www.catsuka.com/
Cyber Adventure Tsuka的Molly, Star-Racer非公式網頁:
http://molly.catsuka.com/
Sav! The World Productions:
http://www.savtheworld.com/
Molly, Star-Racer公式網頁:
http://www.savtheworld.com/eng/molly.php3
Molly, Star-Racer展示影片下載:
http://www.pocketmovies.net/detail_227.html
原載於〈逗.貓.棒 同人創作報〉第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