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崎駿持續千與千尋以來的路線
持續遠甩所有動畫(包括他自己)的陳腔濫調 而仍保有通俗的故事內容
好不好看? 前排小蘿莉滿足的一句"好好看唷"比誰都有說服力

wolfenste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基本上"試作"的味道很濃 現在倒回來看會覺得有不少未成熟之處
與後來的動畫版又是平行世界 不少劇情橋段也在後來被洗練地重新運用
如果看過後來的版本其實這部可以跳過
不過對押井來說 這部的意義在於從うる星時期的"白痴說教"上悄悄地進化
以至後來運用大量對話搭配靜止畫的省工技法 進一步形成押井的獨特風格

關於全系列 這裡有篇不錯的長文:

wolfenste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敢打賭渡邊信一郎看這片絕對會懊悔不已
他在cowboy電影版苦心打造而不得其法的冷酷殺手 竟然給人拍出來了
而且名字竟然也叫Vincent!
另外本篇畫面之精準紮實(為了畫面美感竟然出動大量特效)
已經跟押井引以為傲的動畫layout技術差不多了

---
音樂豆知識:
裡面的爵士pub場景 樂手滿身standard風味的西裝
結果吹的竟是Miles Davis的fusion名曲"Spanish Key" 真是有點莫名其妙

wolfenste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漫畫的故事要精采人人都同意,如何練習編寫各個講不清。點子、畫功、設定合理這些要素已被講到爛,只剩結構一項非常重要卻沒人能說出個道理。其實漫畫故事跟文章一樣可以分段,要學習檢討也如小時學作文,先把課本文章列大綱分段(國語習作本,現在還有嗎),分解起來要討論高明低下處也就容易了。日人自四格漫畫提出的”起承轉合”論如今看來失之空泛,不如以漫畫不變的要素──書頁來做分析,會清楚踏實得多。


以高橋留美子的32p短篇〈垃圾之家〉為例:

p1 扉頁

p2-3 主角家庭的出場

p4-5 (嚴格來說是p4第二排到p6第一排) 部長的出場

p6-7 事件(1)的開端

p8-14第二排 事件(1)

p14第三排-17第一排 事件(2)

p17第二排-p18 過場事件

p19-31 事件(3)→事件解決

p32 尾聲


光從篇幅來看,什麼是故事重要的段落、什麼是串場用的功能性段落,便一目瞭然。

大家可以把身邊的漫畫拿起來試著作這樣的分段,不論是作為編劇練習或者漫畫

wolfenste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http://www.cabeat.com/past1.htm

這個香港的動漫雜誌真是猛 消息夠快 主題夠尖銳(漫畫與政治,動漫迷犯罪
台灣哪個辦動漫雜誌的敢作這些個專題?)
不過新一期談奈良女兒殺人事件結論下得太快啦 消息快也容易中謠言的陷阱
總之看來還是大有可為 感謝blarewitch提供連結

wolfenste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http://www33.ocn.ne.jp/~watermelon/top_page.html

開始認真看H漫時就注意到他 整個漫畫表現非常的少女向
但名字明明就是男的 在當時美少女漫畫還未大量少女漫畫化時真是個異數
後來也買了他的初單行本 在幾大美少女誌不時都會看到他 沒想到.....

wolfenste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敏這麼有明顯諷刺性的原案 他自己來拍說不定比較好
不然大友的故事一向是沒有明顯意圖的
信本的劇本此時還是高中舞台劇的水準 就是那種有很多笑料
但是在情感轉折上有明顯強引的問題
大友前無古人的驚人再現能力在此絲毫無用武之地 畢竟實寫不是用畫的
特效與動作場面腦中想得再完美 現場演出來又都是另一回事了
是一部普通甚至中下的片子 比起他驚天動地的AKIRA實在是差太~~~~~~~~多
也難怪從此他再也不拍實寫片了

不過聽到X JAPAN的"Celebration"時還是興奮不已啊 XD
裡面的大哥取名為"Hide"恐怕也是有預謀的 |D

wolfenste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新時代的歌舞片!這不光是指片中穿插的歌曲場景,
也是因為片中所有的效果不再(如過去的科幻特攝片)是為了說服
觀眾”這些都是真的”,而是為了某種戲劇內的邏輯,
讓觀眾雖然知道眼前的一切現象都很”假”,但仍能與劇中人一起笑淚與共。
而這也是傳統戲劇的基本特質。

當然這樣與現今寫實主義當道(不是指題材,而是上述
”要讓觀眾覺得這些都是真的”的表現目的)的電影風潮是相悖的,
所以在場人(包括我)不時會因為畫面的滑稽感而發笑吧。
因此成功與否還很難說,但我真的落淚了,出去時聽到某觀眾也說他落淚了。 XD

從為作品標題取"Love Is Destructive"(劇場版25),
到現在願意拍”愛的戰士”的電影,也可窺見庵導心態的轉變。



大家來找碴:
honey端茶過去的每個上班族 應該都是業界人士 其中看出一個是出淵裕
honey飛到汽車上砸壞玻璃 車裡面的人是永井豪

wolfenste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內容,包括設定、人物、事件等,指的是非單一時間軸的元素(事件雖有時間軸,但會因為敘述角度的不同而有不同面貌,不算單一);結構,則是內容在觀賞時間軸(不是故事時間軸)上的安排。因為任何敘事媒體(小說、漫畫、動畫、電影),觀賞者的觀看過程必定是單一時間軸,不可能同時了解設定的全貌,或者事件的不同角度。因此敘事結構,讓讀者先看到什麼後看到什麼,有看到什麼沒看到什麼,對整篇作品會有重大的影響。

平常大家編劇,習慣把作品焦點與背後的主題放在內容上面,結構作為承載內容的工具,不太受到重視;另一方面也是要討論結構,勢必要有預設的內容性質,而作品假如限定了內容性質與結構,會有公式化的傾向。反過來說,就算是公式化的結構,如果有精采新鮮的內容創意,也一樣可以是篇好看的作品。(事實上,現在絕大多數的漫畫作品、好萊塢電影,都是靠古典公式加上新奇內容來致勝的。)忽略結構重要性最大的問題,還是在於敘事的平板與缺陷。故事沒有起伏、沒有張力,或者伏筆冒出前面卻不見鋪陳,要呈現主題卻沒有說服力,等等等等。就算有再好的內容意立,也可能變成平淡甚至不知所云的作品。

總之,就是在做完內容的設計後,不妨再關心一下結構的佈置。

wolfenste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總之 非常好看!
我最近認為要當漫畫家 其實不要參考近年以漫畫家生活為題材的漫畫比較好
因為裡面敘述的現象 都是日本漫畫界50年發展的結果
而背後更有日本人的國風民情影響著 貿然地擷取來用是大有問題的
其實台灣的漫畫業現狀 會更接近日本戰後的情況
舉簡單的例子 現在幾本本土漫畫雜誌夾雜大量的非漫畫內容
90年代的漫迷會覺得這樣不純 但其實50年代日本長篇故事連載漫畫剛興起時
當時的雜誌出版常態就是這種狀況
而且本書具體描述了藤子他們如何從只是熱愛畫畫的少年
經過一步步紮實的訓練與自我砥礪 而成為職業漫畫家
"漫畫家沒有什麼證照 誰都可以簡單地自稱漫畫家
但是要作職業的漫畫家 要持續下去是非常艱難的"
那個時代 漫畫家沒有專科學校也沒有什麼職業訓練(當然也沒有助手制)
這些少年是如何得到職業的精神與sense 看這本書會有很多收穫

http://www.amazon.co.jp/exec/obidos/ASIN/4122026377/250-7239870-1802658
http://www.ffgallery.com/tankou/L3/mangamichi/index.html

wolfenste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者是我同學的學長 數年前曾見過他一面 當時他才剛唸研究所
一晃眼畢業論文都已經出版了
當時聽他的一席夜談 多少也促成我積極投入動漫研究的動機

這篇論文 可以說是"山抹動漫論述精華版"
許多以往在山抹微雲bbs探討的論點,方向 都在裡面出現了
妙的是他從來不是山抹的用戶(根本沒在用bbs我記得) 也不是那個圈子的人
所以這些論述的雷同 不能不說是當時的風氣使然
彼時(80末90初)大家追求動漫迷的正當性
幾乎不約而同都向推廣otaku概念最力的岡田斗司夫靠攏
所以論述多半是岡田的"otaku優越論","動漫的深刻內涵"
加上在台灣對日本動漫現象的零碎觀察
但是這些論調過份強調要提升動漫畫的社會位置 以致其實往往非常主觀
幾乎可說是"確立主張→提出與主張相符的論證→表示主張為真"
只有翻書查資料來印證自己的主見/偏見 而不見深層的探討
這篇論文也逃不出這種問題

倒是我們可以將其中的主見拿來解釋台灣動漫迷族群的思考現象
比如說 提到日本漫畫環境時 不斷地說明其"產業"的強大及健全
但提到本土漫畫環境時 則全部將矛頭指向創作者
殊不知一個產業環境 除了創作/製造者外 還有中間發行/出版商 以及消費者/讀者
現在大家:

1. 不討論/了解日台兩邊中間發行的構造與發展
2. 討論日本消費者的強大(otaku/mania)特質的同時 卻不對本土消費者有任何反省

過分的作者論(將表層人物當作產業的全部)
將產業結構與表面商業現象與深層文化現象搞混
這樣子來討論產業 確確實實表明了論者的漫迷心態 也表明他確實只是一個業餘的漫迷而已

若要台灣漫畫成為產業 我們實不需要業餘的漫迷評論 也不需要有人拿政府的錢蠻幹
是該有專業的人 真正去考察別地的漫畫產業的發展構造與脈絡了

wolfenste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1989年....1月,還是2月,我記得是農曆新年。

電視遊樂報導。介紹遊戲:湯姆歷險記、英雄列傳,攻略:大盜伍右衛門2、洛克人2、雷電。

還有《アキラ》的電影分格畫連載。

我記得應該是從山形死後,タカシ帶走ケイ,到議員與龍一同絕命,然後鐵雄出現在街上。

說實話劇情是看不懂的,但是議員與龍在街道暗處,身上沾滿血與債卷的荒謬死法,令我印象深刻。當然還有鐵雄的紅色披風,構成我對《アキラ》的最初印象。

大一點上國中,才得以看到翻譯爛到不像話的盜版錄影帶。當時震懾於鐵雄那無法阻止的瘋狂力量,導致了自己與東京市的毀滅。

不過如今重看,卻覺得金田也許才是最瘋狂的人。當持有槍械、大砲、雷射衛星、甚至超能力的人物通通打不倒鐵雄時,他對鐵雄的怪物力量彷彿視而不見,仍像個看不慣小老弟犯錯囂張的大哥,只想著由自己來解決他。即使到了最後,扭曲變形的鐵雄要被阿基拉的力量帶走時,他完全無懼於眼前完全超自然的異象,直衝進去要救鐵雄。他既不屑政府軍隊的制壓迫害,也不怕超能力者的神秘力量。

關於大友克洋作品中小孩無名的力量,〈神奇地帶〉有過詳盡的論述。事實上,這種暗諭與對比不只在大友作品中,甚至遍及各種日本動漫畫。小孩=力量源、夢想、解放或失控,大人=制約、現實、組織壓制或迫害。看看《ガンダム》、看看《EVA》,處理的也就是這些東西。

年輕的觀眾看著這些動畫,對於自己的日漸成長,一方面恐懼著日漸來臨的"現實",另一方面又漠然地加入"制約"的社會成員中,而小孩與大人的矛盾似乎永遠無法解決。

想到這裡,不禁想到金田,這樣自由穿梭於兩種力量之間無所畏懼,是否可以是小孩/大人二元對立的一種出口呢?

為了獲得解答,我在被時間不斷推向大人的同時,仍試圖記憶小時候的驚喜與震撼,記憶自己是如何衝向各種新的視野,像個飆車族似地,衝入現在的自己。

因此,那時的電視遊樂報導,就這樣被我記憶著。

wolfenste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以前曾說過 一輩子能作出一部像akira這樣的片子 以後再作多少爛作都沒關係了

我到現在還是這樣認為

可以說akira把japanimation逼到一個絕路了
89年之後的所有日本動畫都只能設法擺脫它的最高標陰影

wolfenste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說實話我覺得失敗了 當然這部片的作畫是日本(世界?)動畫史上最高品質
但是劇本實在無法跟這個品質匹配
這是向來能將高精密作畫內化成自己的特色 而不是只是單純炫技的押井
第一次讓我覺得他把作畫品質浪費掉了

不過從他的失敗 其實有很多課題可以探討 感想不少
從這方面來講也算某種成功吧

wolfenste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為什麼如今被大家尊為「漫畫之神」的手塚治虫,首部商業長篇作「新寶島」會被當時的知名漫畫前輩島田啟三稱為「漫畫的邪道」?為什麼後來創造出「仮面ライダー」、「サイボーグ009」等經典漫畫的石之森章太郎,對「新寶島」的第一印象是「這是漫畫嗎」?手塚治虫究竟帶給日本漫畫怎樣的變革,後來的人又再進行了什麼變革,形成如今我們習以為常的,「漫畫的正道」?

要解答這個問題,勢必要探討日式漫畫的表現方式變革與文法。

可惜不論是國內或日本,絕大多數的漫畫研究者仍在討論漫畫的劇情、角色與寓意,仍在故事裡打轉。呈載故事的漫畫表現方式,只有多到氾濫的「如何畫漫畫」指南書,將了無新意的漫畫基本文法重複再重複。除此之外,就剩下「畫風」的問題。畫得精不精細?寫實的或象徵的?沾水筆或毛筆?女生「萌」不「萌」?......

如果漫畫只剩下「故事」和「畫風」作為特色,那和加了插畫的小說有什麼差別?

探討表現媒體的特色,超越單純的「說故事」功能,是各種發展成熟的藝術媒體共同的方向。文學、電影在這方面發展已久,(日式)動畫也有如押井守、庵野秀明等作者力圖鑽研動畫與真人電影的異同之處,藉由挑戰其界限,得到新的表現特色。漫畫表現的研究,是該積極開始了。

wolfenste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