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崎駿持續千與千尋以來的路線
持續遠甩所有動畫(包括他自己)的陳腔濫調 而仍保有通俗的故事內容
好不好看? 前排小蘿莉滿足的一句"好好看唷"比誰都有說服力
- Feb 17 Thu 2005 14:29
ハウルの動く城
- Feb 12 Sat 2005 14:31
機動警察パトレイバー 舊OVA版
- Feb 06 Sun 2005 14:34
Collateral 落日殺神
我敢打賭渡邊信一郎看這片絕對會懊悔不已
他在cowboy電影版苦心打造而不得其法的冷酷殺手 竟然給人拍出來了
而且名字竟然也叫Vincent!
另外本篇畫面之精準紮實(為了畫面美感竟然出動大量特效)
已經跟押井引以為傲的動畫layout技術差不多了
---
音樂豆知識:
裡面的爵士pub場景 樂手滿身standard風味的西裝
結果吹的竟是Miles Davis的fusion名曲"Spanish Key" 真是有點莫名其妙
- Jan 27 Thu 2005 14:34
漫畫的分段/故事的結構
漫畫的故事要精采人人都同意,如何練習編寫各個講不清。點子、畫功、設定合理這些要素已被講到爛,只剩結構一項非常重要卻沒人能說出個道理。其實漫畫故事跟文章一樣可以分段,要學習檢討也如小時學作文,先把課本文章列大綱分段(國語習作本,現在還有嗎),分解起來要討論高明低下處也就容易了。日人自四格漫畫提出的”起承轉合”論如今看來失之空泛,不如以漫畫不變的要素──書頁來做分析,會清楚踏實得多。
以高橋留美子的32p短篇〈垃圾之家〉為例:
p1 扉頁
p2-3 主角家庭的出場
p4-5 (嚴格來說是p4第二排到p6第一排) 部長的出場
p6-7 事件(1)的開端
p8-14第二排 事件(1)
p14第三排-17第一排 事件(2)
p17第二排-p18 過場事件
p19-31 事件(3)→事件解決
p32 尾聲
光從篇幅來看,什麼是故事重要的段落、什麼是串場用的功能性段落,便一目瞭然。
大家可以把身邊的漫畫拿起來試著作這樣的分段,不論是作為編劇練習或者漫畫
- Jan 14 Fri 2005 14:37
動漫線 CABeat
這個香港的動漫雜誌真是猛 消息夠快 主題夠尖銳(漫畫與政治,動漫迷犯罪
台灣哪個辦動漫雜誌的敢作這些個專題?)
不過新一期談奈良女兒殺人事件結論下得太快啦 消息快也容易中謠言的陷阱
總之看來還是大有可為 感謝blarewitch提供連結
- Dec 29 Wed 2004 14:39
[悼]小菅勇太郎
開始認真看H漫時就注意到他 整個漫畫表現非常的少女向
但名字明明就是男的 在當時美少女漫畫還未大量少女漫畫化時真是個異數
後來也買了他的初單行本 在幾大美少女誌不時都會看到他 沒想到.....
- Dec 04 Sat 2004 14:43
WORLD APARTMENT HORROR
今敏這麼有明顯諷刺性的原案 他自己來拍說不定比較好
不然大友的故事一向是沒有明顯意圖的
信本的劇本此時還是高中舞台劇的水準 就是那種有很多笑料
但是在情感轉折上有明顯強引的問題
大友前無古人的驚人再現能力在此絲毫無用武之地 畢竟實寫不是用畫的
特效與動作場面腦中想得再完美 現場演出來又都是另一回事了
是一部普通甚至中下的片子 比起他驚天動地的AKIRA實在是差太~~~~~~~~多
也難怪從此他再也不拍實寫片了
不過聽到X JAPAN的"Celebration"時還是興奮不已啊 XD
裡面的大哥取名為"Hide"恐怕也是有預謀的 |D
- Nov 30 Tue 2004 14:44
キューティーハニー
新時代的歌舞片!這不光是指片中穿插的歌曲場景,
也是因為片中所有的效果不再(如過去的科幻特攝片)是為了說服
觀眾”這些都是真的”,而是為了某種戲劇內的邏輯,
讓觀眾雖然知道眼前的一切現象都很”假”,但仍能與劇中人一起笑淚與共。
而這也是傳統戲劇的基本特質。
當然這樣與現今寫實主義當道(不是指題材,而是上述
”要讓觀眾覺得這些都是真的”的表現目的)的電影風潮是相悖的,
所以在場人(包括我)不時會因為畫面的滑稽感而發笑吧。
因此成功與否還很難說,但我真的落淚了,出去時聽到某觀眾也說他落淚了。 XD
從為作品標題取"Love Is Destructive"(劇場版25),
到現在願意拍”愛的戰士”的電影,也可窺見庵導心態的轉變。
大家來找碴:
honey端茶過去的每個上班族 應該都是業界人士 其中看出一個是出淵裕
honey飛到汽車上砸壞玻璃 車裡面的人是永井豪
- Nov 13 Sat 2004 14:46
內容與結構
內容,包括設定、人物、事件等,指的是非單一時間軸的元素(事件雖有時間軸,但會因為敘述角度的不同而有不同面貌,不算單一);結構,則是內容在觀賞時間軸(不是故事時間軸)上的安排。因為任何敘事媒體(小說、漫畫、動畫、電影),觀賞者的觀看過程必定是單一時間軸,不可能同時了解設定的全貌,或者事件的不同角度。因此敘事結構,讓讀者先看到什麼後看到什麼,有看到什麼沒看到什麼,對整篇作品會有重大的影響。
平常大家編劇,習慣把作品焦點與背後的主題放在內容上面,結構作為承載內容的工具,不太受到重視;另一方面也是要討論結構,勢必要有預設的內容性質,而作品假如限定了內容性質與結構,會有公式化的傾向。反過來說,就算是公式化的結構,如果有精采新鮮的內容創意,也一樣可以是篇好看的作品。(事實上,現在絕大多數的漫畫作品、好萊塢電影,都是靠古典公式加上新奇內容來致勝的。)忽略結構重要性最大的問題,還是在於敘事的平板與缺陷。故事沒有起伏、沒有張力,或者伏筆冒出前面卻不見鋪陳,要呈現主題卻沒有說服力,等等等等。就算有再好的內容意立,也可能變成平淡甚至不知所云的作品。
總之,就是在做完內容的設計後,不妨再關心一下結構的佈置。
- Nov 07 Sun 2004 14:45
まんが道
總之 非常好看!
我最近認為要當漫畫家 其實不要參考近年以漫畫家生活為題材的漫畫比較好
因為裡面敘述的現象 都是日本漫畫界50年發展的結果
而背後更有日本人的國風民情影響著 貿然地擷取來用是大有問題的
其實台灣的漫畫業現狀 會更接近日本戰後的情況
舉簡單的例子 現在幾本本土漫畫雜誌夾雜大量的非漫畫內容
90年代的漫迷會覺得這樣不純 但其實50年代日本長篇故事連載漫畫剛興起時
當時的雜誌出版常態就是這種狀況
而且本書具體描述了藤子他們如何從只是熱愛畫畫的少年
經過一步步紮實的訓練與自我砥礪 而成為職業漫畫家
"漫畫家沒有什麼證照 誰都可以簡單地自稱漫畫家
但是要作職業的漫畫家 要持續下去是非常艱難的"
那個時代 漫畫家沒有專科學校也沒有什麼職業訓練(當然也沒有助手制)
這些少年是如何得到職業的精神與sense 看這本書會有很多收穫
http://www.amazon.co.jp/exec/obidos/ASIN/4122026377/250-7239870-1802658
http://www.ffgallery.com/tankou/L3/mangamichi/index.html
- Nov 06 Sat 2004 14:51
日本動漫畫的全球化與迷的文化
作者是我同學的學長 數年前曾見過他一面 當時他才剛唸研究所
一晃眼畢業論文都已經出版了
當時聽他的一席夜談 多少也促成我積極投入動漫研究的動機
這篇論文 可以說是"山抹動漫論述精華版"
許多以往在山抹微雲bbs探討的論點,方向 都在裡面出現了
妙的是他從來不是山抹的用戶(根本沒在用bbs我記得) 也不是那個圈子的人
所以這些論述的雷同 不能不說是當時的風氣使然
彼時(80末90初)大家追求動漫迷的正當性
幾乎不約而同都向推廣otaku概念最力的岡田斗司夫靠攏
所以論述多半是岡田的"otaku優越論","動漫的深刻內涵"
加上在台灣對日本動漫現象的零碎觀察
但是這些論調過份強調要提升動漫畫的社會位置 以致其實往往非常主觀
幾乎可說是"確立主張→提出與主張相符的論證→表示主張為真"
只有翻書查資料來印證自己的主見/偏見 而不見深層的探討
這篇論文也逃不出這種問題
倒是我們可以將其中的主見拿來解釋台灣動漫迷族群的思考現象
比如說 提到日本漫畫環境時 不斷地說明其"產業"的強大及健全
但提到本土漫畫環境時 則全部將矛頭指向創作者
殊不知一個產業環境 除了創作/製造者外 還有中間發行/出版商 以及消費者/讀者
現在大家:
1. 不討論/了解日台兩邊中間發行的構造與發展
2. 討論日本消費者的強大(otaku/mania)特質的同時 卻不對本土消費者有任何反省
過分的作者論(將表層人物當作產業的全部)
將產業結構與表面商業現象與深層文化現象搞混
這樣子來討論產業 確確實實表明了論者的漫迷心態 也表明他確實只是一個業餘的漫迷而已
若要台灣漫畫成為產業 我們實不需要業餘的漫迷評論 也不需要有人拿政府的錢蠻幹
是該有專業的人 真正去考察別地的漫畫產業的發展構造與脈絡了
- Nov 06 Sat 2004 13:59
1989年的電視遊樂報導,與《アキラ》
1989年....1月,還是2月,我記得是農曆新年。
電視遊樂報導。介紹遊戲:湯姆歷險記、英雄列傳,攻略:大盜伍右衛門2、洛克人2、雷電。
還有《アキラ》的電影分格畫連載。
我記得應該是從山形死後,タカシ帶走ケイ,到議員與龍一同絕命,然後鐵雄出現在街上。
說實話劇情是看不懂的,但是議員與龍在街道暗處,身上沾滿血與債卷的荒謬死法,令我印象深刻。當然還有鐵雄的紅色披風,構成我對《アキラ》的最初印象。
大一點上國中,才得以看到翻譯爛到不像話的盜版錄影帶。當時震懾於鐵雄那無法阻止的瘋狂力量,導致了自己與東京市的毀滅。
不過如今重看,卻覺得金田也許才是最瘋狂的人。當持有槍械、大砲、雷射衛星、甚至超能力的人物通通打不倒鐵雄時,他對鐵雄的怪物力量彷彿視而不見,仍像個看不慣小老弟犯錯囂張的大哥,只想著由自己來解決他。即使到了最後,扭曲變形的鐵雄要被阿基拉的力量帶走時,他完全無懼於眼前完全超自然的異象,直衝進去要救鐵雄。他既不屑政府軍隊的制壓迫害,也不怕超能力者的神秘力量。
關於大友克洋作品中小孩無名的力量,〈神奇地帶〉有過詳盡的論述。事實上,這種暗諭與對比不只在大友作品中,甚至遍及各種日本動漫畫。小孩=力量源、夢想、解放或失控,大人=制約、現實、組織壓制或迫害。看看《ガンダム》、看看《EVA》,處理的也就是這些東西。
年輕的觀眾看著這些動畫,對於自己的日漸成長,一方面恐懼著日漸來臨的"現實",另一方面又漠然地加入"制約"的社會成員中,而小孩與大人的矛盾似乎永遠無法解決。
想到這裡,不禁想到金田,這樣自由穿梭於兩種力量之間無所畏懼,是否可以是小孩/大人二元對立的一種出口呢?
為了獲得解答,我在被時間不斷推向大人的同時,仍試圖記憶小時候的驚喜與震撼,記憶自己是如何衝向各種新的視野,像個飆車族似地,衝入現在的自己。
因此,那時的電視遊樂報導,就這樣被我記憶著。
- Oct 31 Sun 2004 14:52
アキラ
以前曾說過 一輩子能作出一部像akira這樣的片子 以後再作多少爛作都沒關係了
我到現在還是這樣認為
可以說akira把japanimation逼到一個絕路了
89年之後的所有日本動畫都只能設法擺脫它的最高標陰影
- Oct 28 Thu 2004 14:53
INNOCENCE
說實話我覺得失敗了 當然這部片的作畫是日本(世界?)動畫史上最高品質
但是劇本實在無法跟這個品質匹配
這是向來能將高精密作畫內化成自己的特色 而不是只是單純炫技的押井
第一次讓我覺得他把作畫品質浪費掉了
不過從他的失敗 其實有很多課題可以探討 感想不少
從這方面來講也算某種成功吧
- Oct 11 Mon 2004 21:10
手塚治虫之前
為什麼如今被大家尊為「漫畫之神」的手塚治虫,首部商業長篇作「新寶島」會被當時的知名漫畫前輩島田啟三稱為「漫畫的邪道」?為什麼後來創造出「仮面ライダー」、「サイボーグ009」等經典漫畫的石之森章太郎,對「新寶島」的第一印象是「這是漫畫嗎」?手塚治虫究竟帶給日本漫畫怎樣的變革,後來的人又再進行了什麼變革,形成如今我們習以為常的,「漫畫的正道」?
要解答這個問題,勢必要探討日式漫畫的表現方式變革與文法。
可惜不論是國內或日本,絕大多數的漫畫研究者仍在討論漫畫的劇情、角色與寓意,仍在故事裡打轉。呈載故事的漫畫表現方式,只有多到氾濫的「如何畫漫畫」指南書,將了無新意的漫畫基本文法重複再重複。除此之外,就剩下「畫風」的問題。畫得精不精細?寫實的或象徵的?沾水筆或毛筆?女生「萌」不「萌」?......
如果漫畫只剩下「故事」和「畫風」作為特色,那和加了插畫的小說有什麼差別?
探討表現媒體的特色,超越單純的「說故事」功能,是各種發展成熟的藝術媒體共同的方向。文學、電影在這方面發展已久,(日式)動畫也有如押井守、庵野秀明等作者力圖鑽研動畫與真人電影的異同之處,藉由挑戰其界限,得到新的表現特色。漫畫表現的研究,是該積極開始了。